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题» 正文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题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435
概要: 8.选文详述了东、中、西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试筛选关键信息,简述该新闻为何先写中、西路军渡江情况。(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选文在叙述西路军渡江情况时,插入了两方面的评论,解释了我军所遇抵抗为何“甚为微弱”。这两方面评论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题,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8.选文详述了东、中、西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试筛选关键信息,简述该新闻为何先写中、西路军渡江情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在叙述西路军渡江情况时,插入了两方面的评论,解释了我军所遇抵抗为何“甚为微弱”。这两方面评论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修改,试从比较原句和改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入手说说原句为什么胜过改句。(3分)

原句: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改句: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文字是当时的前线记者阎吾写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中的一个片断,试把它和上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说说两文区别在哪里。(3分)

21日黄昏,江北某地(在安庆、芜湖间)解放军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大小战船。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站满居民、民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家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焦急地等候着。忽然,南岸上空飞起了登陆的信号弹,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战船继续从各港口涌出,加速向对岸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骆驼的秘密》一文(有删改),完成12—16题。(共15分)

长久以来,诗人和科学家对骆驼都很感兴趣。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注意到了它储存珍贵的水的本领。罗马自然学家普林尼把骆驼的胃比作水箱。但是,“沙漠之舟”在酷热的气候条件下一连几天甚至几星期滴水不进,仍旧能够生存,却完全不是人们想像的原因。驼峰只是一团脂肪组织,缺少食料时才加以消耗。它肚子里或其他部位没有储存额外的水。骆驼的秘密仅仅在于保持水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就知道单峰驼这种动物善于在身体组织里保存水分。科学家们最近发现骆驼另有一个重要的保持水分的系统,它能降低呼气的湿润度,从而节约水分。这个系统的关键部位就是骆驼的得天独厚的鼻子。

一般动物呼气时,身体丧失水分,因为排出的气体的温度和体温相同,饱含从肺部吸收的水汽。骆驼呼气却与一般动物不同。4年前,杜克大学的生理学家施米特•尼尔森在肯尼亚发现骆驼呼出的气体温度比体温低。由于冷空气所含水汽比热空气少,骆驼通过呼吸丧失的水分比一般动物少45%。

在最近的研究中,施米特•尼尔森和特拉维夫大学的动物学家希科尔尼克发现骆驼的鼻子进一步提高了保持能力:它吸收了呼出气体中的大部分水分。他们向儿童动物园借了两头母骆驼进行测试。他们把骆驼圈在炎热的死海岸边一个农庄的露天畜栏里。那个地方的海拔是负400米,7月中旬白天的气温在华氏104度(约摄氏40度)以上。

给两头骆驼吃的是干草和少许青椰枣,不给水喝。安在骆驼鼻孔里的微型传感器记录了它们呼吸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骆驼开始失水,体重减轻,它们的呼气逐渐变得又凉又干,在夜间要比体温低18度,湿度只有70%~ 75%。希科尔尼克指出:“呼气温度不饱和的现象以前在任何动物身上都没有发现过。我们应当调查一下,为什么骆驼能做到。”

检查骆驼鼻腔气道之后,找到了答案。从骆驼颅骨鼻区的纵剖面可以看到一系列盘旋的气道。其皱褶有粘膜覆盖,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厘米(人类鼻腔气道的面积不到13平方厘米)。

粘膜外面有一层吸水的物质。肺部呼出的暖湿空气经过气道时。粘膜吸湿吸热。吸进空气经过粘膜润湿,与此同时粘膜温度下降,变得干燥,在下一个呼吸周期又能使呼出的空气冷却干燥。骆驼的外表壮观、内部奇妙的鼻子使它出色地适应了沙漠生活。

12.请用一句话说明骆驼一连几天甚至几星期滴水不进但仍旧能够生存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中提到骆驼有一个“内部奇妙”的鼻子,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骆驼的鼻子奇妙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划线处引用了动物学家希科尔尼克的话,试简要分析引用这句话的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语文七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