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将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
二、热爱祖国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爱护环境是一种爱国,遵守公共道德是一种爱国,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也是一种爱国,在祖国最危险的时候站在战斗的最前线更是一种爱国……请你谈谈你对"爱国"这一主题的认识。(100字左右)
答:
⊙轻松一刻
有一种人总让我们泪流满面--邓稼先夫人访谈
1958年8月,邓稼先突然接到命令,要其参加核试验,邓稼先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与许鹿希匆匆一别,在荒凉的大漠上开始了中国的核试验,当时苏联、美国、法国相继宣布拥有核武器,而中国想要在世界之林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强凌辱,建造自己的核武器是当务之急,而此时,独守家中的许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惴惴不安的担心。
许鹿希:那天晚上回家以后,他也一夜没睡,我也一夜没睡。
主持人:他怎么跟您说,他也不能跟您说什么是吗?
许鹿希:他不能跟我说做什么,他就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说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反正弄的我当时很生气,我当时30岁,他当时34岁,我们孩子很小对吧,因为我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他说我如果,就是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活的很有价值。他这么说以后,我当时就感觉到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说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话以后,后来我就哭了,我说你干吗去,做什么事情要这么样子,下这个决心。当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知道了,这个工作一干就28年。
主持人:当时您完全没猜到是原子弹,那时候您一点都没猜到。
许鹿希:我为什么一点都没猜到,当时国家太苦了,我们连汽车也造不了飞机也造不了,抗美援朝的时候,所有的飞机是从苏联买的,什么武器都是人家的,咱们自己什么也造不了。那个时候再用什么小米加步枪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个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已经把原子弹运到的冲绳岛,如果板门店谈判再失败的话,咱们当时就要吃原子弹了,他不过就欺负咱们没有。那个是谁,英国的撒切尔首相说一句话,但凡你中国有一颗原子弹,人家也不敢惹你。对,就是这样,实力嘛。所以这样的话,这个转折是非常突然的。
主持人:一夜之间。
许鹿希:一夜之间,后来我看邓稼先这么坚决,他说家里事情他都管不了了,一切都托给我了,我回答他一句,我说我支持你。
主持人:许鹿希老人对我说,很多人都问过她,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捱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捱冻,她说因为有了经历,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许鹿希:也不是说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来,也有中间回来,这个工作保密性质太强了,甚至于我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也不能到我家里去,免得出事。北医领导知道我丈夫是干什么事,是在追悼会的报纸上。
主持人:当时邓先生偶尔回来,您怎么跟他聊天呢,总要问一问最近的工作,但是很多又不能说,那说什么呢?
许鹿希:一点都不能聊天,他们的规矩是片纸只字不能往回家带,不能带出来。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话,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底下等着,警卫员一上来马上就走了。我们中国的核试验一共做了45次,第一次成功是1964年10月16号,15点就是下午三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最后一次呢,第45次核试验呢是在1996年7月29日。
主持人:在签定协议之前的一天吧,等于是。
许鹿希:1996年7月29号做最后一次核试验,为什么挑这个日子呢,因为邓稼先逝世是在1986年的7月29号。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这一天,做最后一次核试验,做完以后,马上第二天,在各个报纸上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命,从此以后我们中国暂停核试验。这就表明我们中国已经达到了跟其他核大国完全一样的水平,我们已经有了原子弹,有了氢弹,有了中子弹,有了小型化,有了在实验室模拟这个高度。
主持人:这45次实验邓先生领导了多少次?
许鹿希:他生前一共有32次,32次里头有15次是他亲自在现场指挥,可是因为他后来是做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我们国家在一个原子弹氢弹做成以后要有一个专家签字,向国家签字等于向国家保证,这个弹行了,你可以放了。这个签字是邓稼先去签,签完这字邓稼先说非常紧张,好比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万一不行就不得了,可是每次都行了,所以人家给邓稼先一个外号嘛,说邓稼先是福将,这福将可真太难了。
主持人:这种压力一般人没法想象。
1964 年10月16 日,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原子弹在当日下午三时许成功试爆,冲天的蘑菇云,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当时的号外有着醒目的标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思念着丈夫的许鹿希才在家中缓缓地舒了口气,放下了悬了已久的心。
大漠孤烟
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邓稼先,突然听说妻子许鹿希告急:母亲病危。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
北京,那挂着"松风水月"横匾的家,永远让他感到温馨,永远让他牵牵挂挂。正是在那萤火纷飞的榆树下,母亲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他萌发了上天摘星揽月的神奇想法。
赶到北京,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妻子,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往医院奔。
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进血管里……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他觉得愧对老母,更愧对妻子。他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另一支手却被妻子握住了。他哭喊着:“姆妈,我回来了,我在这儿。”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光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