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2分)
19、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分)20、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2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3分)
2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
三、写作(40分)
23、请以“秋天思语”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抓住秋天带给你的某一突出的感觉。②抓住秋天的季节特征,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③在内容上,既可以描绘眼前的秋景,也可以回忆秋景;既可以描摹秋天景色,也可以描写秋景中人的活动;还可以观秋思理,悟出些许人生哲理。④不少于600字。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B
点拨:“憧”的读音应该为“chōng”。
3、鹜 雁 鸦 长
4、A
点拨:诗句中“坐”的意思是“因为”。
5、C
点拨:杜牧是唐代诗人。
6、B
点拨:《〔越调〕天净沙 秋思》的题目是《秋思》,“天净沙”是词牌名。
7、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8、成语:绘声绘色
看法:略
点拨:能针对此类语言现象,写出明确的看法即可。理由:不设标准答案。
点拨:能与看法一致,言之成理即可。赞同的理由,可以是巧妙利用谐音,言简意丰,引人人胜等。反对的理由,可以是滥用成语,语言不规范,容易误导等。如联系实例辩证分析也可。
二、阅读理解
(一)9、断肠人在天涯
10、 枯萎的藤条缠绕着老树,一群群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空盘旋,发出呀呀的鸣叫声,溪流上有座小桥,桥边座落着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
11、《〔越调〕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飘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12、 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这一句接着并列出三种景物,有伸向远方的“古道”,有吹来寒意“西风”,还有行进迟缓的“瘦马”。瘦马上的人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
(二)13、西坠的夕阳 飘落的花瓣 重归的燕子
14、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5、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16、从“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等句可以看出。
(三)17、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18、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19、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0、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21、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22、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N
三、写作
23、略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练习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
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
2、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踌躇chóu 颓唐tuí 宽绰chuò 棉絮xù
B、栅栏zhà 琐屑xiè 诞生dàn 濡湿rú
C、擦拭shì 举箸zhù 龟裂guī 搀扶chān
D、祈祷dǎo 怂恿sǒng 数落shǔ 慈祥cí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祸不单行 非同小可 羞愧难挡 微不足道
变卖典质 桀骜不驯 无地自容 感概万千
触目伤怀 虎视眈眈 无精打采 力所能及
不能自已 振耳欲聋 失魂落魄 漫无目的
4、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绰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
绰绰:形容经济很宽裕,用不完。
B、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C、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光景:风景。
D、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去:“死”的委婉说法,即与世长辞,去世。
5、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背影》通篇写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教学计划进度表
-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练习题
- ›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精品测试题
- ›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模拟试题
- ›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 › 语文七年级上册AB卷
-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
-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过关测试试卷
-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素质检测卷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