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初一上期末阶段测试卷» 正文

初一上期末阶段测试卷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484
概要: (12)人不知而不愠( )(13)学而时习之( )16.选出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17.填出相应的文言文。(1)《为学》 ①边境( ) ②凭借、倚仗( )③及,赶上( )(2)《〈论语〉十则》 ④怨恨( ) ⑤教导( ) ⑥满足( )(3)《扁鹊见蔡桓公》 ⑦寻找( ) ⑧不问( ) ⑨怎么办、怎么样( )(4)《木兰诗》 ⑩早晨( ) (11)军机、军事( ) (12)过( )18.用原文回答问题:①《〈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②举出《〈论语〉十则》论述学习方法的语句______论述学习态度的句子______(至少写出两句)。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③《为学》的中心语句是______。④《游山西村》中的流传最广的两句是______。⑤《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桓侯固执、盲目自信的一句话______。二、阅读(一)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初一上期末阶段测试卷,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12)人不知而不愠( )

(13)学而时习之( )

16.选出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17.填出相应的文言文。

(1)《为学》 ①边境( ) ②凭借、倚仗( )

③及,赶上( )

(2)《〈论语〉十则》 ④怨恨( ) ⑤教导( ) ⑥满足( )

(3)《扁鹊见蔡桓公》 ⑦寻找( ) ⑧不问( ) ⑨怎么办、怎么样( )

(4)《木兰诗》 ⑩早晨( ) (11)军机、军事( ) (12)过( )

18.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

②举出《〈论语〉十则》论述学习方法的语句______论述学习态度的句子______(至少写出两句)。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学》的中心语句是______。

④《游山西村》中的流传最广的两句是______。

⑤《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桓侯固执、盲目自信的一句话______。

二、阅读

(一)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回答问题:

(1)上文出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人,代表作______。

(2)注音。①少时( ) ②瞑( ) ③暇( )

④隧( ) ⑤尻( ) ⑥寐( )

(3)解释加粗字:①暴( )②股( )③黠( )

(4)选出对“其一犬坐于前”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5)选出“止”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两项的 [ ]

A.一狼得骨止 B.止露尻尾 C.止有剩骨

(6)选出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7)选出加粗字翻译时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 ]

A.一狼洞其中 B.意将隧入

C.盖以诱敌 D.其一犬坐于前

(8)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犬坐于前”的狼,“目似瞑,意暇甚”,其目的是“______”

②“______”表现屠户善于抓住时机,不失时机奋起反击。

③“一狼径去”的目的是:“______”

④狼“诱敌”的作法是(用二字词语回答)“______”。

⑤屠户在柴堆后看到了“______”

⑥作者讥讽狼的愚蠢的语句是:“______”

(9)以上文字表现了狼的______,屠户的______。

(10)以上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

①东市买______,西市买______,南市买______,北市买________。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1)这节诗选自课文______,是______朝民歌。

(12)按照原文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词语。

(13)注音。①鸣溅溅( ) ②燕山( ) ③胡骑( )

(14)解释加点词。①旦——②爷——③但——

(15)对文中第①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木兰为代父从军分别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东西,准备行装。

B.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出发前急切而井然有序地做好从军准备。

C.木兰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D.“东市”的“市”与上文的“市鞍马”的“市”意思相同。

(16)文中第②③句话主要描写了______。

(17)这节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

A.排比,反复 B.排比,拟人

C.反复,拟人 D.对偶,夸张

(三)

狮王决定在猪、猫、狗等家畜中选拔一名大臣。为此,他专门召集虎、狼开会商议。

“我完全拥护大王这一英明决定,”虎首先发言,“不过,我觉得猫出任大臣是不太合适的。虽然他也曾抓过老鼠,但有好几次差点儿把油瓶撞翻。严格说来,这近乎于破坏行动。还有一次,他以捕鼠为名跳上床,在主人洁白的床单上留下了几个肮脏的脚印,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虽然猫以前当过我的老师,但我也不赞成他当大臣。我觉得荐贤应出以公心,不徇私情……”

“是的,是的,虎兄言之有理!荐贤的确应该不徇私情。”虎刚说完,狼便抢着嚷道,“譬如说狗吧,他是我的本家亲戚,但我就不赞成他当大臣。大王,您听他成天‘汪汪汪’乱叫一气,这哪里是在赶强盗,分明在狂妄放肆、目中无人、自我表现……更何况他晚上也叫,破坏了大自然的宁静,惊醒了人们的好梦,甚至还扰乱了不少诗人、作家极美妙的构思,使世界上少了多少优秀的作品!选他当大臣,其他动物怎么服呢?”

“那么说来,只有猪合适了?”

“是的,是的,大王高__(zh1n)远瞩,一语中敌!”唬狼抢着回答,并先后陈述了猪的几大优点:“一、猪很胖,足见其心胸开阔,心宽体胖嘛!心胸开阔便是不搞阴谋鬼计,君子坦荡荡嘛!二、猪足不出户,可见他从不搞串连,拉关系,结宗派。三、猪走路慢吞吞的,这更说明他胸有成竹,办事老练,态度稳重,行动谨慎而不急躁冒进……”

“好,我赞成你们的意见。”狮子当场拍板,同意让猪出任大臣。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虎狼不徇私情的__(l7i)落行为。

当然,虎狼也很高兴。因为老虎从猫那里学到了手艺后就想害猫,但终于没有害成;狼有一次进村叼羊羔,也被狗轰了出来;而猪呢,每次虎狼干坏事时,他都闭着眼,还起劲打呼噜……

18选出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

A.谁当大臣 B.“不徇私情”的虎狼

C.狮王选大臣 D.猪当大臣

(19)根据拼音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写上相应的汉字:______ ______

(20)第⑤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______、______

(2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徇私情: ②目中无人:

③心宽体胖: ④胸有成竹:

(22)把下列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正确的一项 [ ]

①召集 ②英明 ③破坏 ④肮脏 ⑤强盗 ⑥稳重 ⑦陈述 ⑧美妙 ⑨决定 ⑩行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初一语文综合训练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