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文中写花繁多茂盛的句子还有哪些?(3分 )
18、文中画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好在哪里?(3分)
19、“我凑上去,想摘一朵”表现了“我”对如此美丽的紫藤萝的 之情。(2分)
(四)
www.kmf8.com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在空白处填上课文的原句。(2分)
11、“斜织”一词表现春雨的什么特点?(3分)
12、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1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黄晕: 烘托:
静默:
1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3分)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C、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15、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试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16、写出语段中写色彩的三个词。(3分)
17、语段中与“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 。(3分)
18、从远、近角度看,这段文字对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3分)
A、由远及近,有动有静 B、由近及远,有动有静 C、由近及远,有静有动
19、“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分别形容雨丝 、 、 。(4分)
A、闪光 B、紧密 C、细长
(五)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2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2分)
2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4分)
2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4分)
2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2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3分)
(六)
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 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8、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9、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 。(3分)
10、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
11、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3分)
12、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3分)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14、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2分)
15、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4分)
16、“……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3分)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期末测试题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 ›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 › 第四单元第1课天气与生活同步练习(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
- › 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达标检测
- › 2016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附答案)
- ›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试题(湘教版)
-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16)
- › 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 › 2016年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 › 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 › 2016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2016年度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期末测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期末测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期末测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