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试题(语文版)» 正文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试题(语文版)

[05-18 21:32:3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293
概要: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9分)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②满坐寂然 坐:③众妙毕备 毕: ④宾客意少舒 少: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⑥虽人有百手 虽:⑦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⑧几欲先走 走:⑨群响毕绝 绝: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15、本文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1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2分)。(五)饮酒(5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17、“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六)次北固山下(5分)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试题(语文版),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9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②满坐寂然 坐:

③众妙毕备 毕: ④宾客意少舒 少:

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⑥虽人有百手 虽:

⑦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⑧几欲先走 走:

⑨群响毕绝 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5、本文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1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2分)

(五)饮酒(5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

17、“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六)次北固山下(5分)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

1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分)

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天净沙•秋思(7分)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 的心情。(3分)

2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3.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1、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3、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5、采菊东篱下;6、欲辨已忘言;7、风正一帆悬;8、归雁洛阳边;9、甲光向日金鳞开;10、塞土燕脂凝夜紫;11、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1、柳河东、柳柳州、韩愈、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文学家、哲学家;警戒自己、称述功德。 3、哲学家、濂溪先生;理学、议论。

4、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5、散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四、1①渐渐;②将要;③用蹄子踢;④离开。

2①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3、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4①出名;②这;③弹奏;④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①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纯洁(就不感到它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7、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①却;②呢;③蔓延;④少。

9①晋代(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②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③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0、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1、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3①善于、擅长;②通“座”,座位;③全、都;④稍微、略微;⑤夹杂;⑥即使;⑦说出;⑧跑、逃跑;⑨消失。

14①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听着,微微发笑,暗暗赞叹,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

15、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6、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或口技之“善”)。

17、“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1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19、“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20、乡愁乡思之情。

21、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悲凉;凄苦。

2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上一页  [1] [2]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