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303
概要: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⑩“那有什么不好呢?”“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 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 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3、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其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2分)

A.虔诚 B. 侥幸 C.真诚 D.庆幸

14、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5、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3分)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分)

17、根据语境,解释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3分)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三、文言文阅读(35分) (一)诗词赏读(5分)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归园田居》作者是________时候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 诗人。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_________ ___诗。结句中的“愿”应该是 (2分)

20、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本诗表现陶渊明田园之乐与归隐之趣。

B、“种豆南山下”,起句平实,用语平淡,一如老农口语。

C、“荷月带锄归”,勾画了诗人的愉快和自豪。D、“但使愿无违”,表明诗人别无所求,只望丰收。

(二)(19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2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6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4)诲女知之乎_________(5)人不知而不愠 (6)其恕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3分)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4、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2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三)囫囵吞枣(11分)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含梨则嚼而不咽,不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

26、解释句中划线词。(4分)

梨益齿而损脾( ) 狎者曰( ) 我含梨则嚼而不咽( ) 不伤我之脾( )

27、翻译句子(2分)

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

28、囫囵吞枣的比喻意义是什么?(2分)

29、除了囫囵吞枣的学习态度外,还有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也应该批评和改正。请谈谈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什么。(3分)

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躏 诅 咒 寥 猝 jué jiàng diàn lán jiǎo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语文下册期末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