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应为5米。现在由于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米(如图),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 米。
.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聋哑 青年用精美绝伦的舞蹈“千手观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善的启迪。
(1)如图5所示,观众看不见领 舞者邰丽华身后站着的其他舞蹈者,这是因为光是 传播的。
(2)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乐队却也能分辨出是何种乐器在发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所发声音的 是不同的。
(3)电视观众看到莲花座上的千手观音身披绚丽霞光,这些光是由 、 、 三原色依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三、计算题
.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米/秒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四、综合能力题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作者乘船在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感受。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请写出由这句诗可以直接联想到的相关物理知识,并作简单的解释》(请至少写出4个)
解答示例:光的反射——月球反射太阳光,使人看见月亮。
⑴
⑵
⑶
⑷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课上,同学们观察了右图所示的实验:用细线将一金属小球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α,小球离开最低位置的距离为S),然后释放,小球将左右摆动。
(1)此实验说明:
(2)课后小宁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或摆动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对此,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小宁提出猜想:小球摆动的快慢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于是小宁和
小军来到实验室,找来了以下器材:
A.秒表 B.长为0.8m的细线 C.长为1.0m的细线 D.铜球 E.铝球(D、E两球体积相等,都有相同的小孔,便于系线)
为了验证小宁的猜想,请你帮他们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选用的器材是(选填上列器材前的字母):
具体操作:
(3)对小宁提出的问题,除了他的猜想外,请你再提出两个猜想:
①
②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的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经发酵40天左右,其间每天搅拌一、二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图11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
小明同学利用放假期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解:设汽车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为s,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2
2秒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2米/秒×2秒=24米
声音传播的距离
s+s2=v2t=340/秒×2秒=680米
又s+s2=2s2+s1=680米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高山328米。
(12分)写出一种相关的物理知识得1分,对应的解释正确得2分。满分12分。
光的传播: 月光能在真空和空气中传播。
机械运动: 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下落。
声音的产生: 乌鸦声带振动发声。
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够在空中传播,使人听到乌鸦的叫声。
霜(或雾)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夜间遇冷凝华(或凝结)成霜(或雾)。
光的折射: 人眼观察到的夜景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答案:对酒料加热,酒料吸热温度升高.汽化加快;
酒气上升至小锅底部遇冷液化.形成液体“地瓜酒”附在小锅底部;
在重力作用下积聚到小锅底部,滴入导管并沿导管流到大杯中。
说明:其他正确的说法也同样得分.每一项1分,最多得3分。
- 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训练试题
- ›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答案
- ›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试卷解析
- › 2016年下学期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含答案)
- › 2016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 › 2016年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 ›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 › 2016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 › 2016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质检试卷(含答案)
- › 2016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试卷(附答案)
- › 八年级上册地理2016年各地中考试题归类
- › 八年级上册地理2016年各地中考试题归类
- › 2016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题(含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训练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训练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训练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训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