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开始逐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25. 京师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近代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国家最高学府。
26. 革命方向与革命道路:十月革命为中国指出了中国革命新的方向;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27. 旗帜:就是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旗手:就是理论家、思想家。
28. 纳入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随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完成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西方国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即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就是说,从闭关锁国状态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29. 英国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资产阶级革命后,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宽松的政治环境:君主立宪制后,为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就是伏尔泰眼里的开明君主统治。
30. 政治版图、国际格局:政治版图可以认为是国界的变化,也可以指政治力量的变化。如: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对外战争,使法兰西帝国盛极一时,改变了国界也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对比。世界列强确立的国际关系,并由此确立的国际政治秩序(或称为体系),称为国际政治格局。
31.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格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日本的崛起,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2. 科学与科技革命:科学理论是科技发明的基础。如牛顿的理学理论体系与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与发电机;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核能的研究利用。三次科技革命相比,科学理论与科技发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3. 科学和思想: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牛顿和达尔文的研究成果打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思想解放。
34. 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实力,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35. 危机、挑战、机遇:危机是指严重的困难。如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危机是内忧外患,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开展洋务运动;俄国的危机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农奴暴动频繁威胁到沙皇统治,为摆脱危机废除农奴制;美国的危机是南方黑人奴隶制导致国家分裂、内战爆发,北方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挽救了危机。推翻幕府后日本的危机是民族危机,即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明治维新后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根据辩证法,采取正确的措施可以化险为夷,迎接挑战,化危险为机遇。如日本明治政府积极发展近代工业,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工业化强国。
36. 制度与体制:社会制度是根本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俄国1861年改革后改变了部分政治制度即农奴制,但保留了沙皇专制。体制是表层的,如同为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美国是三权分立。中国1954年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是体制改革。
37. 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封建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扫除了障碍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但盲目自由竞争扩大生产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压制了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妨碍制度优越性发挥。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体制创新,政府干预指导经济,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8. 三国同盟:一战之前的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在《联合国家宣言》中被译作三国同盟。
39.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40. 理论变为现实: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由此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只是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不是实践。巴黎公社是实践但没成功。
41. 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列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但仍以国有(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典型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国家高度干预);中国新时期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但仍保持国家干预(宏观计划),政企分开。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但仍保持市场经济。
42. 工业化: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手工业变为机器大工业。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苏联通过第一、二两个五年计划,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探索,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43. 新:列宁新经济政策新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新政新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新经济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新文化运动新在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民主革命。
44. 一体化与全球化:全球化是在经济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象。世界经济全球化不能说成一体化。一体化是指原独立的国家加强联合逐步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成立欧共体和欧盟,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
45. 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如慕尼黑阴谋是现象,慕尼黑会议是事件;冷战是现象,古巴导弹危机是事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历史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练习题就先到这里,希望大家学习的时候每天都有进步。
相关推荐
- 初三历史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练习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活动探究题简述
- › 人教版初三历史知识点:“基础”类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选择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材料解析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问答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单项选择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 › 新编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 新编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选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选
- › 2016年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练习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练习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练习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