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三学习辅导初三历史辅导资料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正文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02-26 13:13:09]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   阅读:8546
概要: 材料三 有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中国的茶叶风靡欧洲各国,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1662年,号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其陪嫁物品中,包括有221磅的中国红茶和精美的东方茶具。(3)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材料四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疯狂掠夺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列强铁蹄的蹂躏下,古老中国的“名片”黯然失色。(4)对于中国名片的“鲜亮”、“失色”,你有什么感想?(2分)(1)丝绸之路。(1分) 使用提花机(或染色技术)(1分)(2)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浙江哥窑以烧制的冰裂纹瓷器闻名;景德镇开始发 展为著名的瓷都。(2分,答对其中一项即可得满分)(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4)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专制统治导致了近代的落伍。(2分)[2012•滨州]中国古代采取的不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标签: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大全,http://www.kmf8.com

材料三  有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中国的茶叶风靡欧洲各国,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1662年,号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其陪嫁物品中,包括有221磅的中国红茶和精美的东方茶具。

(3)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

材料四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疯狂掠夺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列强铁蹄的蹂躏下,古老中国的“名片”黯然失色。

(4)对于中国名片的“鲜亮”、“失色”,你有什么感想?(2分)

(1)丝绸之路。(1分)  使用提花机(或染色技术)(1分)

(2)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浙江哥窑以烧制的冰裂纹瓷器闻名;景德镇开始发 展为著名的瓷都。(2分,答对其中一项即可得满分)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4)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专制统治导致了近代的落伍。(2分)

[2012•滨州]中国古代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2分)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1分)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右面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分)

材料二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材料三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 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1)商鞅变法;(2分)重视农业生产(或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或使秦国富强起来)。(1分)

(2)曲辕犁;(1分)筒车。(1分)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分)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2分)

(4)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    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2分)

[2012•兰州](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4分)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4分)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1)A:大禹;B:李冰(4分);

(2)都江堰(4分);

(3)依靠群众;采用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2分)。

[2012•江苏淮安](7分)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长期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方战乱少 ;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江南河。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唐朝。

(4)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2012•莱芜](10分)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右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

的时代特征是什么?(4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2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大全初中学习网 - 初三学习辅导 - 初三历史辅导资料 - 初三历史同步练习
上一篇:初三历史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