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航
1、首页2、非选择题3、答案【摘要】大家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大量练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22分,1~9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漫溯 愁怅 翻云复雨 勘察 偃旗息鼓
B.彳亍 忸怩 脍炙人口 漂泊 群贤毕至
C.陛下 斑斓 钟灵毓秀 就绪 遗笑大方
D.凄婉 殒落 飞扬跋扈 廖廓 攻城略地
2.下列多义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①今者出,未辞也(辞别) ②辞曰,臣之壮也(推辞)
B.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假如,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C.①秦王惊,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D.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送)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②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③使使以闻大王 ④晋军函陵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⑥/③⑤/②④ D.①⑥/③④/②⑤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将军战河北
5.下面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大王来何操?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今日之事何如?
6.下面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B.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刘邦安置好随从的车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二战”成了时下影视文学创作中炙手可热的题材。
B.端正党风是关键。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为政清廉,带好了头,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C. 人们都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可他不以为然,他从春秋各国的史官所著史书的相关记载,说明左丘明最多也就是个整理者。
D.随着瓦釜雷鸣般的震天巨响,装载“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火箭腾空而起,向太空飞去。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 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 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 ② 有的尚未插秧
③ 田里面积水盈盈 ④ 微风吹过,波纹如绉
⑤ 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 ⑥ 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外国同事看来,中国人的手机似乎永远保持“正在进行时”,即使在办公室开会,有的人也不出去接电话,而是坐在座位上小声讲。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选自《史记》)
王夫之曰:汉王甫破项羽,还至定陶,即驰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大敌已平,信且拥强兵也何为?故无所挟以为名而抗不听命,既夺之后,弗能怨也。如姑缓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夺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息父老子弟,以敛天地之杀机,而持征伐之权于一王,乃以顺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选自《读通鉴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王欲引而西归 引:率领。
B.至阳夏南止军 止:使……止,阻止。
C.淮阴侯复乘之 乘:乘势(进攻)。
D.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 卒:通“猝”,仓猝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进兵追项羽 B.至固陵,不会
C.与项羽决胜垓下 D.淮阴先合,不利,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练习
- › 高一物理试题: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 › 2016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
- › 14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 2016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练习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试题及答案整理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后的反思整理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后感想整理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反思作文整理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反思作文500字整理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反思作文300字整理
- ›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总结整理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练习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练习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练习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