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元帝时,孔奋担任侍中。他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每天有四次集市。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太守梁统曾带他见自己的母亲。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晚年任城门校尉,著有《左氏说》。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
(3) 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说说诗人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4分)
(2) 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5)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渡汉江》)
www.kmf8.com
五、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千灯古镇千灯人(节选)
王眉
①秦峰塔凌空,少卿山郁郁,尚书浦沿白墙灰瓦的河屋潺潺,初秋的蓝天和丽日又为昆山的千灯镇增添几分妩媚。
②东接上海,西连苏州的千灯,是2500多年的时光沉积成的太湖流域的一个水乡古镇,古镇的人文历史风情独特。我们拾级走上小桥,走进 “小桥、流水、人家”的深处,寻访千灯。
③我们闻着水声,过一座青灰色的三孔石桥,就来到了南宋始建至今的石板街。街面由几千块条石铺铺成,远远看去,静静的街巷里,青石板一块一块,像是人的脊骨,沿灰色的廊檐迤逦伸延。踩在石板上,潺潺的水声就从石板底下传出来的。你试想想,要是在炎热的夏日,怎能不让人感觉到它的清凉。人在石上走,水在脚下流,这可能就是水乡的水文化。石板街虽没有上海南京路繁华,没有北京长安街宽阔,但它走过了几个朝代,至今也不觉得苍老,在现代文明的构筑中反而有一种回归的意味,清幽,古朴、自然,引人遐思,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不仅是连接千年岁月,也掀起了一代代千灯人续写文明的篇章。
④一股凉风抚过,送来几声悦耳的铃音。原来是千年古银杏和秦峰塔。银杏树遮天蔽日,一个人抱不过来。塔却亭亭玉立像美人儿,那种江南美人儿,纤细、俏丽。那样儿怎么姓秦?史书这样说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登上这第一千个土墩,于是便有了“秦望山”。到了公元503年,山上又耸起一座佛塔,至唐时改称“秦峰塔”。现在看到的是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塔,是千灯保留的最古建筑。塔身一层紫一层灰,保存完好,每层檐角都挂着小铃铛,清风徐来,铃声悠扬,仿佛一曲江南小调。
⑤江南,对北方人来说,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时近午间,光线开始在石板街上跳动,古朴之中便有了旋律的韵味儿。水巷人家这会儿,都推窗开了门,从街上一眼就瞧见了后宅那石阶河岸。棋盘街像是石板街里的商区中心,有几家前店后宅小店铺,一只装草的小船悠悠地走过眼前……
⑥屋里有妇女、老人,古色古样的桌子,电视里放着戏,委婉的声腔像是昆曲。千灯人说起昆曲更自豪,昆山腔的创始人顾坚就是这儿的人。喜欢昆曲的人都知道,昆曲是昆山腔的再创作,是从这里演绎出去的,已经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顾坚纪念馆很大,有顾坚的像,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有著作《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光听这名子就够有艺术气质的。馆里有用小腊人呈现的《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等昆曲代表剧。腊人小巧精致,造型生动,让人过目不忘。最让人不忘的是那大堂里的小舞台,舞台背景全是从民间收上来的福、禄、寿、喜图案的雕刻,精巧地拼出中间的一个小圆门。这些木雕精细雅致不说,图案还是对应的,保存又那么完好,不能不赞赏千灯人的文化艺术收藏意识。
⑦千灯人说,这儿有唐代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说他是“江南丝竹”的首创者。可是我们没有看到遗存。看到了少卿山不巍不峻的新石器时代酋长的“国都”,还有出土的陶、石、玉、罐是五六千年前良渚的文明。
⑧说千灯内蕴丰厚;说千灯物华人杰,实不为过。这里还走出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走完了石板街就看见顾炎武当年手植的几棵大柿树,顾炎武的故居是五进明清建筑,砖雕门楼精细,还有贻安堂、膳房、顾园、读书楼。我最感兴趣的是读书楼。顾炎武的读书方法一直是受人称道的: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读完的卷数;限定把每天读完的书抄一遍;再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最后,他还要在春秋两季,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读《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成了两部书;他的一部分读记,也就是后来的《日知录》。所以后世学者们谈到治学精神都不忘提《日知录》的学术价值,还有他那呕心沥血,印证史料,往往很长时间才落笔的严谨态度。可老百姓心里记住的还是那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 › 高一语文教案:屈原列传
- ›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 › 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
- ›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语文?
- › 高一语文教案:演绎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教案:合情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计划
- › 高一语文上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
-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