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1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偏嗜八股文、试帖诗。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20—25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赵矣(间:或许) B.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拉)
C.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曲:弯曲)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亡:失去)
21.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 表希望的语气。
2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北躯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D.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臣乃敢上璧 B.乃使其从者衣褐
C.以明大王之失信 D.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24.下列内容全都能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
A.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25.对上面两段文字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 › 高一语文教案:屈原列传
- ›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 › 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
- ›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语文?
- › 高一语文教案:演绎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教案:合情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计划
- › 高一语文上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
-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