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供大家参考!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邹义东
一、课前系统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
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
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教
学
新
课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自学课文第31页倒数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教
学
新
课提供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并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4、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教
学
新
课1、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
4.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学生观察、领会、总结规律,并动手在电脑和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教
学
新
课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边听,边做笔记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6、讨论开课时设下的悬念课
堂
讨
论展示上方谷图片并提问:究竟是谁帮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教
学
新
课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学生讨论并回答使学生知道: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学科。
8、课堂小结
小结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思考、归纳、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9、应用探究:课堂巩固练习课
堂
练
习提出问题、引导、提示思考并回答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课后探究课
后
练
习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后探究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自主探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
(根本原因)
↓
- 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寒假地理前四章解答题二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寒假地理前四章综合题一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寒假地理前四章综合题二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单选题一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单选题二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单选题三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单选题四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单选题五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单选题六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解答题一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解答题二
- ›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地理寒假试题解答题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