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历史辅导资料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 正文

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

[02-28 00:34:2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8645
概要: 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下表:生产工具的改进 时代 工具 特点 春秋 铁农具、牛耕 局部出现 战国 铁犁
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标签:高一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下表:生产工具的改进

时代

工具

特点

春秋

铁农具、牛耕

局部出现

战国

铁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

西汉

耦耕、耧车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播种工具

隋唐

曲辕犁

可调节深浅,简便轻巧,适于水田

 

耕作方法的演进:

耕作方法

特点

刀耕火种

从简单模仿到人为放火烧山后播种;经常迁徙。

石器锄耕

耒耜发明但缺乏施肥中耕和灌溉,仍需迁徙;商周少量青铜器农具,已懂得除草灌溉施肥技术;出现连续播种和休耕。

铁犁牛耕

从春秋到隋唐的牛耕技术(看课文填写)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的进步,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二、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教师可列表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①,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②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3、水利灌溉的发展: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③等。同时,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高转筒车,能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六十多米高的地方。这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

水利灌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 二、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①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②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③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

列举教材上农具演进的图片,按图片顺序观看,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

为什么要集体耕作?/

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历史辅导资料 - 高一历史教案
上一篇:高一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