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政府对企业干预
20.观察下表: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21.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可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2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C.代替了凯尔斯主义成为现在最重要的经济理论
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并取得一定效果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主要有 ①西方国家普遍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②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经济举措 ③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④国家间普遍实行了自由贸易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4.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罗斯福新政
25.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本原因是
年份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A.苏联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C.苏联推行“休克疗法”,经济处于过渡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社会动荡
26.“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27.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④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30.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 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9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6分。)
3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1分)
(2)明清政府的政策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2分)
(3)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1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4分)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 湖北省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 › 湖北省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湖北省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湖北省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湖北省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湖北省高二历史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