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试题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模拟» 正文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模拟

[10-20 00:47:15]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8989
概要: (1) (10个字以内)(2) (12个字以内)20.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5分)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六、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的高三届生孙见坤通过14场激烈的全国比赛,进入央视大型国学知识竞赛《开心学国学》的决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盛赞这名高中生“万一挑一”。年末,孙见坤参加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而试后,评委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清这样评论孙见坤:“他是我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复旦大学特地另请了4位文史类专业的教授对孙见坤进行二次面试。前后8位学者评价一致,孙见坤被列入复旦2010年5%的自主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模拟,标签: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1) (10个字以内)

(2) (12个字以内)

20.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5分)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的高三届生孙见坤通过14场激烈的全国比赛,进入央视大型国学知识竞赛《开心学国学》的决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盛赞这名高中生“万一挑一”。

年末,孙见坤参加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而试后,评委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清这样评论孙见坤:“他是我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复旦大学特地另请了4位文史类专业的教授对孙见坤进行二次面试。前后8位学者评价一致,孙见坤被列入复旦2010年5%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名单。

此外,孙见坤还通过了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自主招生,并得到盛赞。

但在今年高考中,孙见坤最后总分为553分,比陕西省“一本”录取分数线低了6分,而按照“博雅杯”的章程,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

后来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复旦校方经过认真的研究决定与陕西招生办沟通。但因孙见坤高考成绩有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

8月20日,孙见坤被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摘自《中国青年报》)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冀州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1.B(A项中 "暾"应读tūn; C项中 "传"应读zhuàn;D项中"累"应读léi)

2.A(B"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C"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D项"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与“居高不下”矛盾。)

3.C.(A结构混乱,"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前面应加上"使学生"; B.不合逻辑,有违事理。不交费使用才会"侵权";"音像协会"只能依法提起诉讼,由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D.成分赘余,"年迈"、"高龄"意义相同,可删去其中一个。)

4.B (观察事物应当先看整体,因此“树顶”一句应当在前,空白后说的是“枝桠”,因此只剩下枝桠一句在最后)

5.C(C项,原文是“部分新巢”,另,原文用的是问句,并非肯定的结论;)

6.D(A项,“作者三次赴衡水湖对震旦鸦雀的专项观察研究”错,第一次是在河北街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时,不期而遇,意外发现震旦鸦雀。B项:“震旦鸦雀在鸟类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文中无依据。C项,“常常替善于鱼目混珠的杜鹃鸟孵化后代”,缺乏依据,文本只是作者的“猜测”)

7.C. (C项,亲鸟的育雏,特别的取食方法不是多次观察。) 8.A。(易,轻视)

9.B。(①是写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得志后的排场③是韩琦建昼锦堂的意图⑥是作者交代写此记的目的)

10.C。(原文只说“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没有说他年轻时就登上相位)

【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 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1(1)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子,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3分)(2)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3分)(3)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4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试题
上一篇:玉林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