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试题淄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正文

淄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03-01 14:35:40]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8862
概要: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rdqu
淄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标签: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200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6. 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 “和”即“和谐”。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 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与 “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D. “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7.下列说法,不属“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A.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B. 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 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 “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www.kmf8.com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二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布帛米粟有差。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战功累授右卫率                累:多次

B.二垒厄其归路                    厄:切断

C.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稍:稍微

D.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          多:赞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  /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授右龙武大将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李自良“战略眼光”的一组是

①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

②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

③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

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试题
上一篇:2014年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