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08江苏卷)12.2008年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采取上述措施有利于(A)
A.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 B.抑制人民币汇率上升
C.促进财政收人增加 D.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
(08海南卷)1.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C)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⑧ C.②④ D.③④
7.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08上海卷)18.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它们的稀缺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这段话中与商品价格相关的因素有(AC)
A.市场供求状况 B.货币流通量 C.商品自身价值量 D.价格政策
(08海南卷)3.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5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玉米价格的上升,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这说明(A)
A.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C.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D.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15.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综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C
(08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四
2004-2007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⑻指出图11和图1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6分)
答:国际食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加快趋势;发展中国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⑼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四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6分)
答: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②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平衡。③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提高我国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9.价值规律的作用
10.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08全国二卷)27.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A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08上海卷)11.近年来我国私营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至2007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私营经济产值增长率居首位。这一材料表明(A)
A.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私营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C.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D.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08山东卷)29.材料四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图10是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的主要走出项目。
(5)春节消费体现了不同年代生活消费的主要特点。根据图10,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并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生存资料消费逐渐降低,发展资料和享受贤料消费逐渐增加,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提高。(若答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酌情给分)
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提供了保障。
1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08上海卷)21.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有利于(ABCD)
A.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B.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
C.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相适应
D.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政治寒假作业:经济常识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多变的价格精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多彩的消费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财政与税收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国家收入与分配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个人收入的分配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投资理财的选择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企业与经营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 高三政治寒假作业:生产与经济制度
- › 政治寒假作业:神奇的货币
- › 政治寒假作业:经济常识
- › 政治寒假作业:哲学常识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政治寒假作业:经济常识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政治寒假作业:经济常识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政治寒假作业:经济常识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政治寒假作业:经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