⑻元朝: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②海外贸易发达。
⑼明清: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运输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③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④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5、古代城市的发展
夏商周:商都是繁荣的贸易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战国:许多城市发展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两汉:长安和“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隋唐: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长安城内市坊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洛阳,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两宋: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南宋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百万
辽夏金元:辽的南京(幽州),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燕京)。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港口减少,只留有广州对外通商。
6、古代交通的发展
⑴先秦:夏朝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商朝沿途设有驿站,建立邮驿传递制度。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⑵秦汉: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一直到达欧洲的大秦;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⑶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筑两条大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⑷宋元: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由元大都启程往西,经过新疆,有三条路通往西方;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启程,可直达大都的积水潭。
⑸明清: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高蜂,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中南半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三、重点问题精讲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2、古代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
①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②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③官营工商业的政策。④对外贸易政策。⑤救荒政策。⑥平抑物价政策。⑦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劳动力生产政策。⑧推广科学技术政策。⑨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责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1)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它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主要表现为: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
(2)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3)作用: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政权,维护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依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类: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 › 高三历史备考:记忆方法介绍
-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的常见障碍及对策
- › 高三历史复习四大要点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策略篇
-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多种记忆法记牢大事件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要点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备考:选择题解题方法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备考:程度型选择题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备考:关于国歌的练习题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备考:丝绸之路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备考:多民族大一统秦汉
- › 2016高三历史第一轮备考:资本主义时代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类: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类: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类: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类: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