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作于天宝十五年,是年六月,安禄山叛军进攻潼关,杜甫携带妻小逃到鄜州,在暂时安顿好家眷之后,杜甫即于八月离家,准备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捉拿,押解至长安,诗人在囚系中,眺望明月,思念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除了情真,就是它的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明明是诗人孑然独身在长安眺望明月,思接千里之外的亲人,诗人却虚写这个实情,而细细地描写远方的妻子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今夜鄜州的月亮也一定和长安的月亮一样的圆、一样的亮,我那孤单的妻子呀,也一定在眺望明月,蹙眉忧思。那些年幼无知的儿女,她们怎能理解母亲的心思。妻呀,你在想什么?你在想当年居留长安的岁月,一家人团团圆圆,恩爱相处?不,你是在想,离家而去的丈夫,现在又飘零在何处?”明明是诗人“此恨绵绵无绝期”,夜深了,天凉了,诗人的内心仍如潮水般翻滚,任露水打湿了头发,任双臂冻得冰凉,任星移斗换,任玉兔西沉,他一颗心随着明月飘向远方,妻儿的饮食起居,安危冷暖,一桩桩一件件,无不牵挂在心上。但诗人不写这些,而是想象妻子站在门外思念自己,久久不忍归屋:“水雾早已打湿头发,露珠和着泪水点点下滴;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上,冻得冰凉。爱妻的那颗心呀,也许正在滴血,比这月光更加冰凉,她怎能不牵肠挂肚:远方飘零的夫君呀,你可否安康?”以上描写“独看”,这是实,诗最后想象未来的“双照”,则又是虚。以后的“泪痕干”是虚,现在的“泪不干”是实。这“双照”,它既是诗人对未来的盼望,也是妻子对未来的盼望,诗在最后就这样把虚与实融为一体,情感便也因此上升到了高潮:“何时才能团聚,双双倚在窗前,眺望明月,互诉乱离的痛苦,互拭重逢的热泪呀!”对重逢的渴望越是热切,便越是见出重逢之艰难,也越见出乱离之惨痛,一个破碎了的家,一颗破碎了的心,诗人不忍心下想,读者也不忍心卒读。
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少诗人都模仿这种手法写出了动人的诗作。例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久,还应说着远行人。”明明是诗人自己“思家”,深夜也没能入睡,却偏偏写家人是如何思念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发明权不在杜甫,最早见于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那是写一个住在江南的青年,划着小船去江北西洲与他日思夜想的恋人约会,诗作不是从正面描写这个青年如何地思念自己的恋人,而是描写这个青年在划船的途中,想象他的心上人在家中是如何的坐立不安,是如何的思之心切。
诗作这种以实为虚,以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之所以极富表现力,完全是缘于我们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当你对久别的亲人深深思念的时候,你会对他的一举一动想象得非常具体,而你越是想象得具体细微,说明你对他的思念也就越深。我们的古人对于这一点早就心领神会,写出过许多优秀诗篇。
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虚和实,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述语在诗歌中运用的外延,可以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 高中语文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 › 高二语文学法: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思路
- › 高二语文学法:记住“六字五点” 学好高中语文
- › 高二语文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及步骤
- › 高二语文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学习的总要求
- › 高二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学习积累
- › 高二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古诗文记忆方法大全
- › 2016高中语文记忆方法指导
- › 2016高中语文标点符号考点归纳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中语文题库:病句修改训练试题
- › 2016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练习题:赤壁赋
- › 高中语文月考模拟试卷练习题:师说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语文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语文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语文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语文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