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500克、1千克以后,为了使数学知识密切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又传授给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认识,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离自己其实很近。
需要改正之处:在让学生认识各种秤时,我运用的教法是知识传授法。对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是以学生体会为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再给予拨引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兴趣,培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kmf8.com www.kmf8.com]与人合作、交流能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应做到以下二点。
(1) 注重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物体的轻重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已建立,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背一背、掂一掂先唤起学生的这种意识。作为重量单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将它们和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单位上,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在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这一环节上,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秤的形状,介绍各种秤的用途,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秤,了解它们的用处。
(2).教学应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知识。
让教学内容与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爸抽象的重量单位更形象基体化。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组合作先估计带来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德是否正确,最后还布置他们帮助父母估计所购买物品的重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重量这一概念。
[2]
www.kmf8.com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借助电教设备,呈现“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由猜物引起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掂一掂,突出了对质量的感知,参观超市商场,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情带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
(2)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千克的质量。至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从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我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均有独立的操作工具,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形成,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还不够成熟。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比如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度不同,因而在合作操作中,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较霸道,一部分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其二是小组分工的角色定位较呆板,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4)“数学知识来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缺乏生活基础。课堂上,我忽略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整个教学过程,我巧引妙导,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我选择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在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同时,我也兼顾适宜的知识传授,正确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 高二年级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口诀
- › 高二年级数学必修知识点及试题精汇
- › 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
-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苏教版)
-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苏教版)
-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研计划
- ›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