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作文网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人物5000字(九)» 正文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人物5000字(九)

[10-20 00:25:15]   来源:http://www.kmf8.com  读后感   阅读:80
概要: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二)孙少安——负重前行的跋涉者 本书中,孙少安是背负最沉重包袱的人,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 孙少安不仅要同与生俱来的贫苦搏斗,还要处处提防来自村书记田福堂的算计,出于对孙少安才干和威望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人物5000字(九),标签: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http://www.kmf8.com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二)孙少安——负重前行的跋涉者  

本书中,孙少安是背负最沉重包袱的人,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  

孙少安不仅要同与生俱来的贫苦搏斗,还要处处提防来自村书记田福堂的算计,出于对孙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骚情”其女田润叶的不满,田福堂多次利用“阶级斗争”陷孙少安于困境。孙少安就是在这样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负重前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不屈服于命运外,孙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书中表现的重点。无论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起敬,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尽管只有高小文化,孙少安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使他对社会有着超出一般农民境界的独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见到田福军时一番让“农民撒手干想干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画脚”的言论,其实质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还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产承包责任组”,其内容已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差无几。  

(三)两位主角的人生道路选择比较  

有评论认为,对于孙少平脱离农村的羁绊闯荡世界,孙少安的留守显得保守而庸俗,作者是在抑“安”褒“平”,我不这样认为。  

在孙少平的全部人生经历中,其“出走”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众多评论争论的焦点。其实,这并不是孙少平本人的问题,对于80年代初的青年农民,“出走,还是留守”,几乎成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难题:出走,就有机会摆脱贫瘠的故土,把握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当时城乡之间巨大的体制鸿沟,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后仍很难获得城市身份,真正分享城市;留守,就必须继续忍受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虚和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但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至少会温饱无忧,左右逢源------这个命题的背后就是城乡二元化制度,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孙少平只能艰难地做出选择。  

孙少平选择出走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无论结局如何,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抛弃安稳的生活去主动冒险、挑战的人在当代中国都不多见。而且,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已属高学历),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他最无法忍受的,因此,离开家去闯荡一番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选择。  

然而,孙少平出走多少有些盲目,出去干什么?只能做小工。难道做小工就能放飞他的理想?就能满足他的精神生活?城乡二元化体制使得孙少平根本无法计划他的未来。幸运的是,他遇到赏识他的曹书记一家,又重逢了他的“女神”田晓霞,前者给他提供去煤矿当工人的机遇,后者帮他操办完成。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近似于零,只能说“无巧不成书”罢了,因此,孙少平的路在当时可复制的意义不大。  

我们再回头看看,如果他留在农村会怎样。百废待兴的农村恰恰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从他劝说发财的哥哥不要投资什么电视剧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水平是远高于双水村的一号能人孙少安的。如果他在农村,双水村就又多了一个农村领导人,至少有了他,孙少安就不会遭受创业初的惨败!  

当然,世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也许孙少平走的是一条几乎无法走通的路,但是“此路不通”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而不在于孙少平本身。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孙少平不断去冲击这条路,才会有了现在政治环境的日益开明,农民工生存环境和工作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的包容性更大,城乡之间差别不断缩小。因此,孙少平出走的意义不在于出走后的成就,而在于出走的本身,这种“唐吉诃德式”的挑战命运的举动本身就有着象征和示范意义。他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困境和未知世界的胆识必将被年青一代追捧和模仿。  

而孙少安则从小与土地相依为命,他认同自己“庄稼人”的身份,坚信“世事变好”的那一天,自己能凭借双手靠土地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机遇来临时,他能凭借敏锐的眼光把握住。孙少安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他自身条件和农村现实情况的,相比起孙少平有冒险和运气成分,他脚下的路更坚实,更宽广,更可行,也更有借鉴意义。  

因此,这兄弟二人的选择只是代表当时农民所能走的不同的道路而已,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三、《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一)田晓霞——男性的精神导师  

田晓霞出身于一个干部家庭,殷实的家境使她不必像男主人公孙少平那样为温饱所困,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熏陶下,她的思想境界和内在品质都远胜于同龄人。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孙田两人初次见面的片段,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此时的田晓霞自信、热情、主动,而孙少平在这样一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变得像“农民一样笨拙”。孙少平此时的智力和眼界均未完全开发,而使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绽放夺目光芒的,正是田晓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