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有些事是绝对不行的,不行就是不行,可他又舍不得放下,是想在这“行”里走到头,然后收场。难度在于要在“行”里拓开疆场,多走几步,他能做些什么呢?王琦瑶是比他二妈聪敏一百倍,也坚定一百倍,使他处处遇到难题。可王琦瑶的聪敏和坚定却更激起他的怜惜,他深知聪敏和坚定全来自孤立无援的处境,是自我的保护和争取,其实是更绝望的。康明逊自己不会承认,他同弱者有一种息息相通,这最表现在他的善解上。那一种委曲求全,迂回战术,是他不懂都懂的。他和王琦瑶其实都是挤在犄角里求人生的人,都是有着周转不过来的苦处,本是可以携起手来,无奈利益是相背的,想帮忙也帮不上。
7、从此,他们不再去想将来的事,将来本就是渺茫了,再怎么架得住眼前这一点一滴的侵蚀,使那实的更实,空的更空。因是没有将来,他们反而更珍惜眼前,一分钟掰开八瓣过的,短昼当作长夜过,星转斗移就是一轮回。这真是长有长的好处,短有短的好处。长虽然尽情尽兴,倒难免挥霍浪费;短是局促了,却可去芜存精,以少胜多。他们也不再想夫妻名分的事,夫妻名分说到底是为了别人,他们却都是为自己。他们爱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别人是插不进嘴去的。是真正的两个人的世界,小虽小了些,孤单是孤单了些,可却是自由。爱是自由,怨是自由,别人主宰不了。这也是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固然周转得开,但却难免掺进旁务和杂念,会产生假象,不如小来得纯和真。
8、上海屋檐下的日子,都有着仔细和用心的面目。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最具体最琐碎的细节上,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这些日子其实都是不能从全局推敲的。所以,在这仔细的表面之下,是有着一股坚韧。这坚韧不是穿越急风骤雨的那一种,而是用来对付江南独有的梅雨季节。
(作文www.kmf8.com欢迎您投稿)
9、当隐私被揭露,沉滓泛起地在空中飞扬,也是谣言蜂起的时刻。我们所听见的那些私情,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我们虽是信疑参半,可也并不停止继续传播。乌烟瘴气笼罩了城市的街道里巷。这是由最碎的舌头嚼出来的传言,它们使隐私被揭露的同时失去了真面目,变了颜色,自己都认不出自己。所以你千万不要全信,可也不要不信,在那耸人听闻的危言之下,只有着那么一点实情。那一点实情其实很简单,也是人之常情的一种,就看你怎么去听。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间诞生于世,昨天还是平淡如水,今天则骇世惊俗。你只要去看路边的大字报,白纸黑字的写的都是;还有高楼顶上撒下的传单,五色纸黑油墨写的也是。你看这些,能把你看糊涂。这城市的心啊,已经歪曲得不成样了,眉眼也斜了,看什么,不像什么.
王琦瑶算得上是欲望强的人,虽然她一开始似乎也是命运使然,但其“骨子里的性格实在是太恐怖了”,那是因为欲望就有所谓“堕落的”倾向(死亡本能?),然而却又像你所明白的,“堕落最具生命力,因而无处不在”。而且,就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长恨歌》延续了那种“城与人”的结构,王琦瑶是上海的人格化的形象,那时侯,王对老上海在总体上是“怀旧”基调的,所以,就出现了你所说的情况吧?
简单地说,王琦瑶是“恶之花”,马恩还说“恶是推动历史的力”呢,所以我更觉得你的发现的主要价值和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好象不在对你关心的二小说的评价上,而是在以另一部作参照系,来思量王安忆为什么会出现你所说的这种乖离,等等。
Tag: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
-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四)
- ›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