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设计的问题:
n 其问“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不如问“李大钊沉着、勇敢、从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n 文章是如何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李大钊的形象的?
n 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写作术语: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c.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习课文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另外,要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巧”字上下功夫。“巧”体现在要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
例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体裁是小小说。这篇课文塑造的是一位普通的老汉——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小说一般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精神面貌,表现社会生活。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抓关键点。如,提到董存瑞,我们自然会想到手托炸药包炸敌人碉堡的形象;说到黄继光,就会浮现出他奋不顾身堵敌人枪眼的形象。一些老师在教学《桥》时,常常注意到课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简练、准确、生动,如“像泼”、“像倒”,而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两个最关键的词“揪”、“推”往往被忽略。“揪”、“推”就是《桥》这篇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应该在这两个词语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受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体会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父爱的伟大,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
d.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材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不要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受的屈辱,不要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是,近年来却有人任意地解读这篇课文,认为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五壮士奋勇杀敌的段落,“是展示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于是“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贵的转向。”我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现场教学,但非常惊讶于这位老师处理这篇课文的态度和做法,更惊叹于居然有人要“为他们身上所闪现的现代思想、现代精神而激动、呐喊”。这种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思想、现代精神,而不尊重作者表达的情感、教材编排的意图,任意解读、歪曲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是不提倡的。
12.《为人民服务》
n 感受演讲词所带来的说话的文风;
n 充分理清文章脉络;
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梳理一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n 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如P55第3自然段)
n 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帮助理解;
课文讲的是道理,要让学生领会这些道理,就应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他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里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郝副营长等;在如何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可以举出一些生动感人的事例,帮助学生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不仅要联系众所周知的,还要联系自己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n 适当运用其他学习资源,如电影《张思德》。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简说文学作品阅读注意的问题: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潜移默化地起着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多感性少理性,尽量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思想品质”的做法。/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要和我国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解读有所区别。
n 人道主义是整篇文章的基调。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例如,在“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进入文本。
n 设身处地引导孩子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的命运。
n 五次擦火柴的内容不必一次次地读。
在“擦火柴”这部分,可以先整体默读这部分,启发学生说一说,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再讨论:她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再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精读,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火柴熄灭后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再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小女孩太冷,期盼大火炉出现,可见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读法自学。最后,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 六年级课课练
- › 六年级课外阅读
- › 六年级课文练习
- › 六年级课内阅读练习
- › 六年级课课练
- › 语文六年级课文《青山不老》拓展知识
- › 语文六年级课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重点词语解释
- › 小学六年级课文 穷人分段方法
- › 语文六年级课文 山雨感想范文
- › 六年级课文《顶碗少年》下册语文随堂测试卷
- › 六年级课文《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简介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年级课课练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年级课课练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年级课课练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年级课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