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五年级语文辅导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白杨》教学参考» 正文

人教版《白杨》教学参考

[10-20 00:43:10]   来源:http://www.kmf8.com  五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306
概要: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
人教版《白杨》教学参考,标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kmf8.com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 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学 - 五年级语文辅导 -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