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噢,这个方法也挺好的。还有谁同意爸爸的说法的?
生:我觉得爸爸的说的是事实!
师:你觉得爸爸的想法是现实的,或者说是对的,是理性的。
生:我还有一种新的想法,那骆驼脖子上铃铛是领骆驼人的一种爱好,他觉得他们是从山上来的,这是他们的一种特征,这铃铛丁冬丁冬很好听,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特色。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我很高兴刚才很多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我祝贺你们!为什么呢?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当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说服已经是四十二岁的自己,而童年的想法则成为她孩提时代的一种纪念了
师:噢,只是一种纪念。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生:她还问爸爸领头的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
生:林海音还问骆驼队的麻袋里装的到底是“南山高末”还是“乌金墨玉”。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为什么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生:她还会问,这些骆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为什么要到我们这儿来卖“乌金墨玉”或者是“南山高末”?
生: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过马路为什么跑不快而是慢腾腾地?
生:她会问,骆驼怎么长得这样丑的脸,这样长的牙?
生:我估计她还会问,骆驼为什么夏天不来,秋天不来,一直要等到冬天才来?
生:我觉得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的毛会拖到自己的肚皮底下而没人帮它们剪呢?
师:呵呵,对呀,所以“我”想帮他们剪一剪!
生:为什么骆驼要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师:呵呵,怎么不狼吞虎咽,怎么不快点去嚼呢?
生:我觉得林海音还会问,骆驼为什么能走三天三夜而不喝一口水?
师:是啊,她怎么会有那样的能耐呢?童年的林海音问题真多啊!妈妈既然说她“总是问、总是问”,很显然,她问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生:她可能会问,太阳为什么每天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为什么知了总是在夏天“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生:母鸡为什么会下蛋,公鸡为什么早晨会啼叫?
师:呵呵,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生:为什么白鸡和黑鸡都下白色的蛋?
师:呵呵,不知她妈妈当时能不能答上来!
生:我想当时林海音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去问一问妈妈。
师:你是一言以概之!
生:她会问,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出示文字,生自由读(边读边笑):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生:老师教育我们不懂就要问。我想林海音受老师的感染,不懂就要问,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 《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实录
- › 《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实录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实录
- › 《冬阳·童年·骆驼队》A、B教案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 › 《冬阳·童年·骆驼队》练习设计
-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设计
- › 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感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材简析
-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分析
-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简说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实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实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实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