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 草船借箭 语文
- › 草船借箭 语文
- › 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
- › 《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 › 《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
- ›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同步练习
- › 五年级语文改写句子练习:《草船借箭》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草船借箭 语文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草船借箭 语文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草船借箭 语文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草船借箭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