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宇宙飞船以及航天飞机虽然能把人类顺利地送上太空,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一般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很短,最多不能超过20天。要想长期滞留太空,甚至在太空生活,人们还必须依靠另一种载人航天器——空间站。
从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到现在,人类一共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前苏联有8个,分别为礼炮1号至7号,以及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美国1个,即“天空实验室”。目前正在建造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合作研制,代表了当代空间站的最高水平。预计到2005年全部建成。随着空间站技术的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活于太空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选自《科学发现之迷》)
7.文章开头引用希腊神话,有什么作用?(3分)
8.阅读文章第二段,你对法国人巴魁威尔的这一“壮举”如何看?(4分)
9.美国赖特兄弟所制造的“飞人号”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航空历史的新纪元,作者为什么没大写特写呢?(3分)
10.“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而言,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分)
1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人类依然是地球的囚徒。()我们常说人类是地球的骄子,这里为什么比喻成“囚徒”
②幸运的是,当V—2火箭问世的时候,希特勒已经大势已去。(你能体味出“幸运”一词所蕴涵的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吗?)
③这一刻,整个世界为之屏住呼吸……(“屏住呼吸”这一形象化的语言意在强调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探究所得写出来。(5分)
材料一:中国是火箭诞生的故乡。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厅里,就展出“火龙出水”“神火飞船”和“一窝蜂”等中国古代火箭的复原模型。
材料二: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的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他把自己绑在椅子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根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行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材料三:随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此间观察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稳步发展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20分)
壮士情怀
余秋雨
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它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记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从无知走向 ,从浮躁走向 ,从浅薄走向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地自有公论。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一个尊称。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沙丘上的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们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凡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
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是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为此,上海人很难说什么,大家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漂浮进沙海,不再回归。
好在探险家留下了许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发现,他的惊喜,他急于要把眼前的罕见景象留下来呈示给人们的热忱,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这是一个寂寞者给喧闹世界的一份厚礼,这是一个远行者交给自己家乡的一笔财产,当然,这也是今天探险者远比张骞、玄奘们幸运的地方,是壮士的另一种回归。不久前当他的摄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展览馆中曾出现过空前的轰动,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乡人遗留在遥远异乡的风采,这个热闹景象是在让人欣慰。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为那个展览的序言刊出。现在他的遗著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数语,移作该书序言,再一次表达我对探险家的景仰。
14.此篇序言中,余秋雨先生除了介绍成书的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还表达了自己对探险家怎样的感情?(3分)
15.第二段摘用探险家与大学生谈话录音的内容,其目的是什么?(3分)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验题
- › 七年级语文家庭作业:《 藤野先生》练习题
- › 七年级语文家庭作业优化测控:《诗五首》
- › 七年级语文家庭作业之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 ›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 2016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 2016年人教版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
- › 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验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验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验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