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正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916
概要: 14、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月迹贾平凹我们这些孩子 什么都觉得新鲜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 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 便坐回中堂里 放了竹窗帘儿闷着 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 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 那竹窗帘儿里 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 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 又都屏气儿不出 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 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 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只留下一个空镜 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 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14、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 什么都觉得新鲜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 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 便坐回中堂里 放了竹窗帘儿闷着 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 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

我们看时 那竹窗帘儿里 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 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 又都屏气儿不出 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 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 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只留下一个空镜 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 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疏疏的叶 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 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 星儿似乎就地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 也圆多了 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15、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出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16、文中对月的描写甚是生动细致,试用直线画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试着写出一首或一两句你最喜欢的写月的诗(句)。

17、“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从奶奶的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18、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的理解。

【创新应用】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面要求作答。

19、请说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20、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21、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

二十 山市

【学习目标】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这篇文章选自《聊斋志异》,描写了作家家乡淄川县奂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楼变幻莫测,是世间奇景,人鲜领略。作者以变幻之笔写变幻之景。穷形尽相,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2、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本文《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编的《蒲松龄集》。

3、背景资料

《淄川县志》记载:奂山“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郭、楼、官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海市是海市蜃楼的简称。作者34岁游崂山时,曾有幸亲眼见过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色,在《崂山观海市作歌》一诗里,十分惊异所看见的奇景:在海天之间,忽然出现了楼阁、山水、人物一霎时又“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这种变幻莫测的景象,与《山市》中描写的山市幻景的变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故在文中有称此现象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记载。唐人郑熊《番禺杂记•鬼市》写道:“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写道:“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作者与前人一样不了解这种幻象产生的原因,便认为是鬼怪作崇。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青冥( ) (2)碧瓦飞甍( ) (3)睥睨( )

(4)窗扉( ) (5)逾时 ( ) (6)倏忽(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然数年恒不一见( ) (2)相顾惊疑 ( )(3)念近中无此禅院( ) (4)始悟为山市( ) (5)连亘六七里 ( ) (6)历历在目 ( )

(7)黯然缥缈 ( ) (8)或凭或立 ( )

3、本文很真实地再现了“山市”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其中用了不少表时间的词语,请摘录出来,并说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

4、翻译下面句子。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2)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3)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5)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问题探究】

5、本文主体部分是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起、发展、高潮、结局,请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意思。

6、请按顺序写出在山市中出现的八种景物。

7、“山市”为何又叫“鬼市”?请你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段答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列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2016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