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白马湖之冬》完成16-19题。(12分)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晚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惟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是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有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6.文中正面写风声势的句子有:
侧面写风可怕的句子有: (4分)
17.作者写“白马湖之冬”为什么要集中描写白马湖冬天的风呢?(2分)
18.白马湖为什么多风呢,你能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找出一些理由吗?(2分)
19.作者是怎样面对白马湖咆哮肆虐的狂风的?请从原文中找出这部分内容,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一说这些内容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四)阅读《感恩》一文,回答20-23题。(14分)
①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者,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②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方有三个黑人的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有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在孩子的应允下,我坐在了他们旁边。看到我这样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的和我谈了起来。这三个孩子中,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戴眼镜的男孩子是老大,女孩八九岁的是老二,另外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是老三。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酒店里的,因为他们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
③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那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追问:“写给谁?”“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天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一眼他们每人手上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颤。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什么大忙,而是记录下他们细小的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的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④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0.“感恩”一词在作者心中原先的理解仅仅是 ,后来的认识是: 。(4分)
21.第②段中加线的句子“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这时“我”之所以好奇,原因是:
(2分)
22.②段中具体写三个黑人孩子的年龄,有必要吗?这与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2分)
23.第④段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拥有“感恩”之心的好处是:
不具有这种“感恩”之心的坏处是: (4分)
24.作者认为“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发现、欣赏美的道德情操。除此而外,你觉得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来报答对师长的恩情呢?至少写出两条来。(2分)
- 20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攻略
- › 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 ›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重视“两件大事”坚持“三个为主”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着重了解七大考点
- › 201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
- › 2017高考地理备考指导:解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017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地理试题
- › 201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 › 2017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河流专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