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一刻,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应急速度——一在汶川地震后不到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l 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l80人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飞往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
这一刻,人们记住了总理的泪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当他踩着泥泞,攀上瓦砾,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流下了热泪:“听爷爷的话,一定要挺住。”
这一刻,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援助人员成倍增加。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成都军区700多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这一刻,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目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当夜,威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来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这一刻,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和命令。出租车司机却甘愿冒着莫大危险前往灾区救援……
这一刻,唐山市组织了医疗队和抢险队从抗震纪念碑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
曾经有过同样伤痛的唐山人,在互联网贴吧里的深情留言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选自2008午5月14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1、联系上下文,具体评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6分)
①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②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l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
12、文末画线句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你认为这个“奥秘”是什么?(3分)
13、这篇文章令人感动,请从本文主体部分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①选材:
②结构:
1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给文章补写一个在“这一刻”发生的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的事例。(30字左右)(3分)
这一刻,
三、文言文阅读。(34分)
(一)诗词赏读(4分)
阅读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回答问题。
君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短短一首小诗内涵丰富,既有现实中的情景,也有想象中的情景,诗中表示对未来情景的想象的诗句是: , 。
16、读诗词,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是一种重要方法。在本诗中,现实情景我们可用“巴山夜雨图”来概括,未来想象情景我们可以用( )图来概括。请在下面四项中选择出你觉得最贴切的一项。
A.共话当年图 B.剪烛西窗图 C.分别重逢图 D.夜雨话旧图
(二) 童趣(18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 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原句 (2分)
18、综合全文来看,物外之趣是指 。(2分)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6分)
①明察秋毫:( ) ②作青云白鹤观:( )
③怡然自得:( ) ④方出神:( )
⑤项为之强 ( ) ⑥徐喷以烟( )
2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1、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谈谈“我”能得到这种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22、古人说,“清灯有味忆儿时”,你的童年一定也和沈复一样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童年趣事。请简述一件你认为最有趣味的童年趣事与我们分享,30字左右。(4分)
(三)课外文言文(12分)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 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 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口味败坏),反为其患(害)。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不仅)无益,反害之。
23、解释加点字。错误!链接无效。
(1)食:食之,甚美( ) 母已具食( )
(2)益:乃益盐( ) 过则非惟无益( )
(3)薄暮至家 ( ) 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
愚人食盐不已 ( ) 天下之事皆然( )
24、译句。错误!链接无效。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2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请用原文语句表达):错误!链接无效。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JSEZ参考答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 七年级语文家庭作业:《 藤野先生》练习题
- › 七年级语文家庭作业优化测控:《诗五首》
- › 七年级语文家庭作业之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 ›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 2016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 2016年人教版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
- › 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