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在行军过程中认直考察军队所经之地,记录地域远近,山川险易、道路曲直等,然后和从前的地图作对比,检查是否有错误;又考证了禹贡所记载的山川、海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以及晋之十六州及郡国县邑、疆界乡陬、水陆径路等。通过对比论证,裴秀逐步发现当时地图所存在的缺陷。一方面地图所载地名与实际地名不相符。《晋书•裴秀传》载:"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疆牵引,渐以暗味,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例,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可见裴秀在作图时实事求是地记载地名。另一方面当的地图十分粗略。他在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言中说:"……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汉室舆地及括地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证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quot;。裴秀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应遵循的六项准则,为后人绘制地图捍供了一个完整的规范。他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日分率,所以辩广轮之度也;二日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日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日高下,五日方斜,六日迂直,此三者各因地制宜,所以较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隔绝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quot;这一段话详细地说明了制图六体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如果用现在地图学观点看,"分率"即比例尺,用以定距离的远近;"准望"即方位,用来定方向;"道理"即路程远近,用以确定各地实际的位置。此外还有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曲直(迂取直),这三项和地面距胗泄兀蠡嬷频赝嫉匚镏涞木嗬氡匦氚此街毕呔嗬爰扑恪H绻芤谰菡饬钭荚颍岷鲜导剩虻刂埔耍赝季湍芑米既贰7裨颍狈φ庑┮鼗龅牡赝寄衙饣岢鱿志嗬氪砦螅蚍较虼砦蟮取3司扯炔晃笔彼猓衷诘闹仆挤椒ㄔ谠蛏暇肱嵝闼档囊恢隆U饬钪仆荚碓?700多年前由裴秀第一次完整全面地总结出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裴秀制图六体的提出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但他的制图理论和研究成果大大超过前人,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块不可磨灭的丰碑。
摘自:www.pep.com.cn
探究活动
"暑假的一天"
根据暑假某一天自己的外出活动(可以是去某地或某景点旅游、去亲戚家、去同学家外出办事等)画一张暑假一天的行程图
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 的能力。
2.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强对所学地图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要求:
1.图的图幅一样大,都用A4纸,自己定出比例尺。
2.以某一点(家或某建筑物)为中心点,确定方向
3.按时间顺序,画出自己的走过的路线图,并注明街道、主要建筑物,主要交通站点。
4.根据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自己设计图例
方法
1.确定自己的外出路线(外地、本地、附近街道),估算外出某点距出发点的最长的距离,确定比例尺。(可查阅有关地图,在图上量测两点的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确定方向时,可参照地图上的方向,确定所去的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
3.可参照地图,根据自己的活动范围,进行取舍、概括,变成自己的行程图。
习题精选
1.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见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图上比例尺为1:6000000,算得两地间实地距离为
A 18千米 B 180千米 C 1800千米 D 18000千米
2.绘制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合适
A 1:1000 B 1:40000000 C 1:3000000 D 1:200000
3.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建造这样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
A.北极点 B. 南极点 C.赤道和0度经线的交叉点上 D.赤道和180度经线的交叉点上
4.在点A(0度;0度)正西方向的是
A.0度,30度E B. 90度S,30度E C.10度N,0度 D.0度,40度W
答案:1C 2A 3B 4D
典型例题
读图,判读图中A地在B地的什么方向?
A.正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正北方向 D.东南方向
《命题意图》
通过阅读此图,考查学生判读极地方位投影图及辩别地理方位的能力。
〈解题思路〉
1.通过读图分析,明确 A、B两地各自的地理坐标。左图从标有"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入手,明确其是一幅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方位投影图,图中的纬线呈同心圆,纬线间隔30度;经线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射线,经线间隔45度;根据A点在图中经纬网的位置,判定A点的地理坐标是:135度E和赤道的交点上。
2.该题提供的图中的右图,从图中标有"地球自转方?quot;的箭头入手,明确其是一幅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方位投影图,图中的纬线呈中心圆,纬线间隔为30度;经线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射线,经线间隔为45度;根据B点在图中经纬网上的位置,判定B点的地理坐标是:45度E和15度N的交点上。
3.第二,再明确A、B两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再运用所学过的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断事物的一般方法,把A、B两地点的地理坐标转换在同一幅经纬网的图上,去认定A、B两地点的彼此方位。
〈答案〉(D)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 初一 > 初一地理教案
- 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 初二地理上册期中试卷
- › 初二地理上册中国自然资源复习试题(含答案)
- › 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复习试题(带答案)
- › 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试题(含答案)
- › 2016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试题
- › 初二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单元试题
-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检测题 (一)
- ›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填图复习测试题
- ›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计划
- ›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