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智力低下、并指、多指、先天性聋哑)一般不能根治,治愈率很低。
结婚是导致遗传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途径。
原因:近亲之间,许多基因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家明确规定了禁止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人)
优生优育的措施: 、 、 。
6、变异:生物体亲代与子代子间,子代个体子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或多或少的 的现象。
分类:
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镰刀形变异细胞贫血症、小麦的抗倒伏、玉米的白化苗)
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外界环境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其遗传物质并没发生改变。一般只表现在当代。(哥哥皮肤白皙,弟弟皮肤晒黑)
变异:小麦的抗倒伏,抗锈病
变异:玉米的白化苗,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7、生物发生变异的目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8、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9、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意义:使生物界由 到 ,由 到 的不断进化发展。
第 16 章 动 物 的 运 动
1、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动物通过运动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运动方式(空中)飞行,滑翔(水中)游泳,爬行(陆地)行走,奔跑,行走,跳跃
3、动物运动的主要目的:为了适应生活的环境。
4、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5、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翅膀;爬行动物-----四肢;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6、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7、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 和 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接共同构成了 ;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8、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 ,肱三头肌要 。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 ,肱三头肌要 。
9、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 的支配下完成的。
10.动物的能量来源是 ,直接能量来源是 。
第 17 章 动 物 的 行 为
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
② 防御行为: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
③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占巢、哺乳
④其它: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冬眠行为、攻击行为
⑤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有联系的行为。(白蚁、蜜蜂、)
2、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3、 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4、 行为:(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5、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形成的后天性行为越复杂。
6、动物的行为受到 和 的控制。
第 18 章 疾 病 和 免 疫
1、传染病:是由 (病原体: 、 、 、 )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乙肝、艾滋病、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蛔虫病、肺结核、灰指甲。
2、分类: ① 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
② 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肝
③ 传染病:乙肝、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
④ 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
3、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 、 。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的途径(空气、饮用水、食物、接触)。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4、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 、 。
5、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 、 。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保护易感人群:打预防针和锻炼身体。
6、心血管疾病是由 和 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疾病。
7、冠心病形成的原因: 、缺乏运动、 。
8、凡是有 的人应随时携带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等药品。
9、癌症:又名恶性肿瘤,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几乎所有的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癌变。
10、在城市中,排第一位的是肺癌;在农村中,排第一位的是胃癌;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第一位的是白血病。(白血病治疗的方法是骨髓移植)
11、癌症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肿瘤); (使用抗癌物质); (向癌变部位施放射线。)
12、导致细胞癌变的因素: 致癌因子(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致癌因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防腐剂等)
致癌因子(乙肝病毒,疱疹病毒等)
13.人体内的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皮肤、黏膜,鼻毛,纤毛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 和
14.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叫 免疫。特点:生来就有的,并不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但作用力较弱。
15.第三道防线又叫 免疫。特点:后天获得的,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作用力较强。
16.在第三道防线中:免疫器官:脾、扁桃体、淋巴结。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会产生 (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 ,特定的抗原对应特定的抗体,当特定的抗体消灭特定的抗原后,部分抗体仍然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来入侵的时候,存在人体内的抗体就迅速发生作用并消灭它们,因此,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第二次。(但感冒不一样,原因是感冒病毒在随时发生变异。)
17.我国规定一岁以下的儿童接种四种疫苗: 、 、 和 。
- 2017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稿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攻略
- › 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 ›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重视“两件大事”坚持“三个为主”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着重了解七大考点
- › 201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
- › 2017高考地理备考指导:解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017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地理试题
- › 201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 › 2017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河流专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稿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稿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稿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