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解:A、未打磨的铝条表面有氧化铝,因为氧化铝与硫酸铜溶液不反应,因此无变化,不能证明铝不如铜活泼,故选项错误;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即氧气具有助燃性,故选项正确;
C、将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说明CO具有还原性,不是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D、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但是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实验设计,实验设计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过程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2.(2012•株洲)下列选项中括号内物质为杂质,右边为除杂试剂,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氯化钠固体(碳酸钙) 水 B.氧气(水蒸气) 浓硫酸 C.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 铁粉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灼热的氧化铜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本题属于除杂质题,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对于本题中氯化钠固体和碳酸钙,氯化钠能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因此用水可以除去碳酸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硫酸铜可以用铁粉除去,因为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用碱溶液吸收.
解答: 解:A、氯化钠能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因此加水再过滤,可以除去碳酸钙,合理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除去,合理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硫酸铜可以用铁粉除去,合理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把原物质一氧化碳除去了,不合理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是中考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型.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还要加强记忆除去常用离子的方法和物质的溶解性,从而突破难点,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3.(2012•株洲)株洲晚报2月28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考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生成分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
解答: 解: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故A错误;
B、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故B正确;
C、防止冷空气进入,如果关闭门窗,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故C错误;
D、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的形成及中毒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2012•株洲)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能放出热量,其它反应如中和反应等也属于放热反应;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都是重要的燃料;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 解:A、燃烧能放出热量,其它反应如中和反应等也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B、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是燃烧,故选项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都是重要的燃料,故选项正确;
D、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本题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考查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体会了实验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学化学.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2012•株洲)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 C.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20 D.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考虑;B、根据左物右码考虑;C、根据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进行计算;D、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考虑.
解答: 解:A、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还有量筒、胶头滴管,故A错;
B、称量物质时要左物右码,故B错;
C、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5:95=1:19;故C错;
D、易潮解,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因为氢氧化钠既易潮解,又具有腐蚀性,所以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故D正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2017年株洲市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攻略
- › 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 ›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重视“两件大事”坚持“三个为主”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着重了解七大考点
- › 201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
- › 2017高考地理备考指导:解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017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地理试题
- › 201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 › 2017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河流专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株洲市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株洲市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株洲市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株洲市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