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风致:美的姿态。
(12)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
(13)倩影:美丽的影子。
(14)一例:一概,一律。
(15)大意:文中的意思是轮廓。
(16)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二)课外拓展
1.同义词辨析
以至-以致:前者有三个意思,一是表示范围的放大,略相当于“一直到”,如“这个经验可在全乡推广,在全县推广,以至在全国推广。”二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这个人开始偷人的粮食、青菜,以至发展到抢国家的银行。三是表示上面意思的自然结果,如“变化太快了,以至一时间很难适应”。“以致”和“以至”的第三个意思差不多,只是“以致”多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如“你不注意保护视力,以致小小年级就成了深度近视”。
化妆-化装:二者皆为动词。但区别很明显:一是使用物品不同:前者只用化妆品,后者化妆品和服装等都可能使用;二是部位不同:前者仅限于面部,后者可指整个身体;三是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容貌美丽,后者为了适合演出或娱乐的需要,或者是不让别人认出本人。
-
2.同义成语辨析
[截然不同 迥然不同]二者都含有“两种事物有差别,不相同”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的语意轻,表示差别很大,很不相同,后者的语意重,表示根本不同、完全不同。
[装模作样 矫揉造作]两者都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不同点是前者不能用于形容诗文,而后者则可以。同是形容人的姿态,前者偏重不真实,后者偏重不自然。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含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多指随便批评、诬蔑,后者指随便乱说。前者含有掩盖真相、抹煞事实、恶意陷害的意思;后者一般不含有这个意思。后者有时用来形容谈话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而前者则不能这么用。
3.写月名句集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资料集锦
1.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关于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不满现实,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内心苦闷彷徨。本文就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
3.关于《采莲赋》
[原文]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重点精析
1.怎样结合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感情?
时代背景是理解作者感情的一把钥匙。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文章,总会烙下深深的时代的印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当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得“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了解了以上内容,再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是很难了。
2.本文的关键语句的是什么?
散文中有些语句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些句子。如《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既印证了我们在背景中所提到的内容,同时也点出了自己夜游荷塘的缘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再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两句明显流露出一种暂时摆脱现实的轻松感、喜悦感。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明显流露出一种怅惘、失意之情。从以上几个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3.本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是很美的: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像一首诗,又像一个梦,整幅画面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从总体上看,不管是月下的荷塘,还是塘中的月色,都有一种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的意境正好折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既有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又有不能永远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这样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我们就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散文时,不妨经常运用以上几种方法,相信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
- › 高一语文教案:屈原列传
- ›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 › 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
- ›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语文?
- › 高一语文教案:演绎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教案:合情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计划
- › 高一语文上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
-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