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描写阿Q与小D的一场龙争虎斗时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可谓惟妙惟肖:“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他们的头发里便都冒烟,额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来说。”(《阿Q正传》)句中选用的词语“都”、“同一瞬间”、“同时直起”、“同时退开”均显示出两个人物身份、地位以及性格、体力相似,只能打个平手;而“进三步”、“退三步”,更换主体,重复使用;“妈妈的,记着罢”与“记着罢,妈妈的”相同语意,更动顺序,都既给人以真实感,又避免直接单调的重复。这样的语言有助于显示文学作品艺术真实的魅力。
《竞选州长》写到“吐温先生”因竞选州长而遭到莫名其妙的诽谤和攻击时,词语的精妙搭配构成了强烈的讽刺艺术:“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包括各种肤色,带着各种穷形怪相”,“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私生子有“九个”之多,本已令人忍俊不禁,“各种肤色”也令人难以置信,竟然都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又在“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岂不令人捧腹大笑?预谋者旨在“揭露”“我”是一个淫荡的色鬼,可是读者却立即可以品味出预谋者的利令智昏,荒乎其唐。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除了作者匠心独到之外,数量短语、动词性短语、介宾短语的选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
www.kmf8.com
那么,词语和句式的选用是否有一定的原则呢?答案是肯定的。选用词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准确、鲜明、生动、简练。例如《药》中写刑场交易:“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倘若把前六个动词分别易而为“拿”“剥”“包”“交”“要”“摸”,语法上并无毛病,但词义不准确,修辞效果也相差太远,因为这改动后的六个动词不足以显示刽子手的残暴、凶狠、粗俗、贪婪。这是说准确。《藤野先生》初稿中写:“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后来改句中两个“新”字分别为“陌生”“新鲜”,便使语义更为确切、鲜明。因为“新的先生”可以是“新来的先生”,也可以是“初住的先生”,“新的讲义”可以是“刚编好的讲义”,也可以是“刚发下来的讲义”;“陌生”则指素不相识,首次见面,“新鲜”则指从未学过,首次接触。这是说鲜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句中“泻”的意思是“照”,然而用“照”则平淡乏味,因为“泻”原义是“液体快速地流”,所以,这里用“泻”便将静景写得生动活泼。同样,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穿”“拍”“卷”的同义词分别是“插”“撞”“掀”,然而一比较就会发现,“穿”“拍”“卷”比拟性的动作比“插”“撞”“掀”更生动,更形象,更贴切,更逼真,更传神。这是说生动。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句中“竞”字的选用达到了不可更动的地步,它包含了“争”和“比”两重含义,倘若换用“争比”既不精练,也不通顺,当然更不合词格的要求。这是说简练。这里需要注意,不能因为强调简练便丢掉了详繁,须知简练有简练的好处,详繁有详繁的妙用,关键在于表达的需要。例如《水浒》写林冲在风雪交加中离开草屋时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这一句既详又简。鲁迅评道:“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周先慎评道:“一个‘紧’字,境界全出。”从这一点说,刘勰的标准十分科学:“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心雕龙•容裁》)
句式的选择和搭配也有一定的原则,通常要顾及语气贯通,音韵和谐,重点突出,合乎语境。例如主动句与被动句的选用:“我军攻占了211高地,敌军的退路就被我军堵住了。”一般情况下,后一分句不宜用被动句式,改为主动句“就堵住了敌军的退路”,不仅前后语气贯通,而且简单明了。肯定句与否定句虽然都可以表达相同的语意,却往往有语气轻重之分。例如,“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到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杨朔《荔枝蜜》)前句中“总不大喜欢”比“总有些讨厌”语气要轻些;后句中“不怎么舒服”也比“总有些难受”平和委婉。在某些语境中,双重否定式较之一般肯定句式往往语气更强,肯定程度更高。例如,“在这次抗洪救灾的前线,没有一处没有解放军……。”(马识途《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有时长句有长句的妙用,短句有短句的功效。例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人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毛泽东《什么是知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前面的长句周密严谨,准确无误;后面的短句通俗、简练,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某些特定的语境或某些文体(特别是诗歌、戏剧)中,常常不用一般句式,而用特殊句式。前者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强调谓语;“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深处。”(吴伯箫《歌声》)强调状语。后者如“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诗经•硕鼠》)宾语前置,音韵和谐;“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国际歌》)强调谓语内容,增强表达效果。此外,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变换、选用,也完全依据于表达的需要。这类为了表达需要而灵活恰当地选用句式的范例,在文学语言以及口语表达中比比皆是,不一一赘述。
- 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 › 高一语文教案:屈原列传
- ›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 › 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
- ›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语文?
- › 高一语文教案:演绎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教案:合情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计划
- › 高一语文上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
-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