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数学辅导高二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棱柱与棱锥» 正文

高二数学教案:棱柱与棱锥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数学教案   阅读:8825
概要: 对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不仅其本身作用较大,而且可以推广到空间,即平行六面体各棱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备课资料一、教学中“整体思想”解题的应用[例1]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是24,求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 线长.分析:要求长方体对角线的长,只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即可.解:设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x、y、z,对角线长为l,依题意,得由②,得x+y+z=6,从而由长方体对角线性质,得l=== =5.∴长方体一条对角线的长为5.评述: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有关概念和计算,以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在求解过程中,并不需要把x、y、z单个都求出来,而要由方程组的①②从整体上导出x2+y2+z2.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给我们比较灵活的感觉.[例2]直平行六面体的底面是菱形,过不相邻两对侧棱的截面的面积是Q1和Q2,求它的侧面积.分析:由直棱柱的对角面面积求出底面边长或周长以及侧棱长,从而达到求出侧面积的目的.解:设直平行六面体AC1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l.∵AC1是直平行六面体,&there4
高二数学教案:棱柱与棱锥,标签:高二数学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对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不仅其本身作用较大,而且可以推广到空间,即平行六面体各棱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

●备课资料

一、教学中“整体思想”解题的应用

[例1]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是24,求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 线长.

分析:要求长方体对角线的长,只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即可.

解:设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x、y、z,对角线长为l,依题意,得

由②,得x+y+z=6,从而由长方体对角线性质,得

l=

=

= =5.

∴长方体一条对角线的长为5.

评述: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有关概念和计算,以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在求解过程中,并不需要把x、y、z单个都求出来,而要由方程组的①②从整体上导出x2+y2+z2.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给我们比较灵活的感觉.

[例2]直平行六面体的底面是菱形,过不相邻两对侧棱的截面的面积是Q1和Q2,求它的侧面积.

分析:由直棱柱的对角面面积求出底面边长或周长以及侧棱长,从而达到求出侧面积的目的.

解:设直平行六面体AC1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l.

∵AC1是直平行六面体,

∴对角面ACC1A1和BB1D1D是矩形.

∴Q1=l•AC,Q2=l•BD.

∴AC= ,BD= .

∵底面ABCD是菱形,

∴AC2+BD2=4a2,

即( )2+( )2=4a2.

∴l2•a2= (Q12+Q22),

al= .

∴S侧=4a•l=2 .

评述:以上例题同样采用了整体求法的手段,即没有单独去求a和l的值,而是求出a和l之积,从而简化了解题过程.

二、求棱柱侧面积的方法的应用

[例3]斜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侧棱长为b,AA1与底面相邻两边AB、AC都成45°角,求棱柱的侧面积.

解法一:如图作A1O⊥面ABC于点O,

∵AA1与AB、AC都成45°角,

∴AO是∠BAC的平分线.

又△ABC为正三角形,

∴AO⊥BC.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AA1⊥BC,

又AA1∥BB1∥CC1,

∴四边形BB1C1C为矩形,

S侧=2absin45°+ab=( +1)ab.

解法二:作BM⊥AA1于点M,连结CM,可证得△BMA≌△CMA,

∴CM⊥AA1.

又△BMC是棱柱的直截面,

∵∠MAB=∠MAC=45°,∴CM=BM= a.

∴C直截面= a+ a+a=( +1)a.

∴S侧=( +1)ab.

评述:解法一是采用求各侧面面积之和来求侧面积的;解法二是先作棱柱的直截面,利用直截面周长与侧棱长之积求得侧面积.

[例4]斜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中,AB=AC=10 cm,BC=12 cm,A1到A、B、C三点距离相等,AA1=13 cm,求这个斜三棱柱的全面积.

解:如图,在侧面A1ABB1中作A1D⊥AB于点D,由A1A=A1B,

∴D是AB的中点,那么A1D2=A1A2-AD2=132-52.

∴A1D=12 cm.

∴SA1ABB1=SA1ACC1=A1D•AB=120 cm2.

取BC的中点E,连结A1E、AE.

由已知A1B=A1C,AB=AC,得

A1E⊥BC,AE⊥BC.

∴BC⊥平面A1AE.∴BC⊥A1A.

又A1A∥B1B,∴BC⊥B1B.

∴侧面BB1C1C是矩形.

∴SBB1C1C=BB1•BC=13•12=156 (cm2).

∴S侧=2SA1ABB1+SBB1C1C=2•120+156=396 (cm2).

而AE= =8 (cm),

S底= BC•AE= •12•8=48 (cm),

∴S全=S侧+2S底=396+2•48=492 (cm2).

[例5]斜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20 cm,平面B1A1AB与平面A1C1CA所成的二面角为120°,AA1与BB1、CC1的距离分别为16 cm、24 cm,求此三棱柱的侧面积.

分析:求斜棱柱的侧面积可求各侧面面积之和,也可以求它的截面周长C与侧棱长l的乘积.

解法一:在AA1上取一点E,过E在平面AA1B1B作中GE⊥AA1,交BB1于点G,过E点在平面AA1C1C中作EF⊥AA1,交C1C于点F,则∠GEF为已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GEF=120°.又AA1⊥平面GEF,由棱柱的性质,可得AA1∥B1B∥C1C,

∴BB1⊥平面GEF.又GF 平面GEF,

∴BB1⊥GF.

由题意,知GE=16 cm,EF=24 cm.

∵∠GEF=120°,

在△GEF中,

GF=

=

=8 cm,

又∵S A1ABB1=AA1•GE=20×16=320 (cm2),

S A1ACC1=AA1•EF=20×24=480 (cm2),

S B1BCC1=BB1•GF=20•8 =160 (cm2),

∴S斜棱柱侧=S A1ABB1+S A1ACC1+S B1BCC1

=320+480+160 =160(5+ )(cm2).

解法二:在侧棱A1A上取一点E,过E作AA1的垂面分别交BB1、CC1于点G、F,连结FG,则平面EFG为斜三棱柱ABC—A1B1C1的直截面.

由题意AA1⊥面EFG,

∴AA1⊥EG,AA1⊥EF.

∴∠GEF为已知二面角的平面角.

∴∠GEF=120°,又GE=16 cm,EF=24 cm,

∴在△EFG中,由余弦定理得

FG=

=8 cm.

∴S侧=l•C=20(16+24+8 )

=160(5+ ) (cm2).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www.kmf8.com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数学教案:棱柱与棱锥”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上一页  [1] [2] 


Tag:高二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数学辅导 - 高二数学教案
上一篇:高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排列组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