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21.某乡村有很多柿子园。每到秋季采摘时,果农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每年秋去冬来,喜鹊们都在树上筑巢过冬,春天来了也不急于飞走,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从而保证了柿子的丰收。这一事例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人们能够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正确意识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22.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重视量变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23.“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用君污染水。”这一首被修改的古诗,反应近年来频频发生在我国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现状。一些地方政府只对本地区环境负责,这种“独善其身’’的环保思想是造成“跨界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当
A.立足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事实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C.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4.在动物世界中,“小个子”并不等于“弱者”。三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能合力把一匹大斑马吃掉。有人将经济领域中分工协作模式形象地比喻成“小狗经济”,这种经济模式能够大幅度削减管理成本和内部消耗。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用整体的发展带动局部的发展
B.从部分出发,完善各部分的功能
C.要统筹考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D.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2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国的草原曾经葱郁茂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和上升的变化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26.几十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发个信息”、“发个邮件”、“我们QQ聊”已越来越成为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27.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8.“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改革会使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30.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D.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31.“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32.“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和谐社会构建前矛盾已经解决
B.是正确的,因为有矛盾就不和谐
C.是错误的,它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是错误的,它只承认新旧事物更替过程中的矛盾,而新事物产生后就没有矛盾
33.关于矛盾双方“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可以离开统一而存在
B.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D.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尖锐和激烈冲突
34.“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35.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其子遂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Ⅱ卷(30分)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近些年来,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体系恶化,气候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催生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国际性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材料二 2010年11月29日坎昆国际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开幕,一直以来我国都在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这在大会上赢得了各国的赞誉。而日本作为唯一公开反对延续《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在坎昆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表示,日方破坏性的谈判立场,为坎昆会议蒙上了阴影。把美国当作借口,只能让气候谈判陷入恶性循环,破坏绿色和平进程,损害人类共同的利益。我们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
- 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 › 河南开封高中高一政治期中试题
- › 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河南开封高中高二政治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