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正面墙顶的左右两角各有一座大钟,墙前端有13尊雕像,正中的一座为手持十字架的耶稣。教堂外观的最显着部分,就是在远处可以看见的大圆顶。这个大圆顶,是72岁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为了解决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它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型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米开朗琪罗逝世后26年,这个大圆顶在其他建筑师的指导下建成。大圆顶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约138米,是罗马城的最高点。大圆顶的直径和万神殿相近,内部顶点高123.4米,是万神殿的三倍。大圆顶是真正球面形的,显得立体感更强,实现了教皇朱理二世当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 [来源:Ks5u.com]
(3)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和艺术珍品[来源:高考资源网]
讲述: 在教堂正门长廊下,镶嵌着乔托的名画《小帆》。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玛利亚右手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尸体,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怜子之情呼之欲出。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之一。教堂内部,按东西方向共分为五个长方形大厅,各以四方立柱隔开。中央大厅比两边的厅大一倍。地上都铺砌名贵的花斑岩石,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内部的墙壁,布满各种雕刻、壁画和玻璃镶嵌画,精美绝伦。大厅中央是主祭坛,上面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镀金铜柱支撑,每根铜柱上都装饰着金色橄榄枝,有裸体儿童在玩耍,还有蜜蜂在飞舞。祭坛下是圣彼得的坟墓。主祭坛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内部)安置了据说是圣彼得曾经坐过的木椅。
(4)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和贝尔尼尼的设计成就[来源:高考资源网]
讲述:17世纪中期,教皇又委任贝尔尼尼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贝尔尼尼以在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为中心,设计了一个近二百米长的椭圆形广场和一个小型梯形广场。位于中轴线上的方尖碑两边,各建有一座喷水池,增强了广场的几何形状。两个广场的两侧,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顶部排列着圣徒雕像。柱子之间的光线互相掩映,产生复杂的明暗对比效果。 梯形广场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目的是为了让椭圆形广场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处主持弥撒礼的教皇。两侧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们犹如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
- 高二历史教案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教案
- ›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选择题
- ›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非选择题
- ›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选择题
- ›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1课时选择题一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1课时选择题二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1课时非选择题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1课时练习及答案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2课时选择题一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2课时选择题二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2课时练习及答案
- › 高二历史练习:音乐与影视艺术第3课时练习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教案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教案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教案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教案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