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 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特别提示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通过基带的自然带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低层,如上图,最低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典例导入 3.读图,回答(1)~(2)题。
(1)据各自然带在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在自然带的实际分布上,针叶林带、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是受 ( )
A.西风漂流的影响 B.地势起伏的影响
C.海陆分布的影响 D.水分因素的影响
疑难剖析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特别提示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方面。
①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③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④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典例 (2010•福建文综)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思维过程
答案 (1)D (2)B
方法技巧
1.影响雪线的因素分析
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C以下)。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3)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2.雪线高度的判断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考查点一 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1.读“P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判断P地的自然带类型 (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需掌握两大要点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规划指导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习方法
- › 高三地理复习:区域地理复习
-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规划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选择题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综合题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选择题练习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解答题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理图像
-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及知识点提纲
- › 2014届高三地理上册期中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