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考查点二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十月,我国大部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某自驾游车队开启了寻秋之旅,其寻秋路线如图所示。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能够观赏到下图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查点三 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
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侧的山坡为西侧。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1月M地区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5.M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M侧是阴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差
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6.图中非地带性荒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7.下图为“安第斯山的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底部第一个自然带)、树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请分别说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树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
(2)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
(3)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六种植被类型图”,回答第1题。
1.下列自然带和对应气候类型连线错误的是 ( )
A.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B.针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C.常绿硬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
D.落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2~3题。
2.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A.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分异
B.乙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3.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的自然景观 ( )
A.以东西方向变化为主 B.以南北方向变化为主
C.以热带荒漠植被为主 D.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
5.图中陆地东部地区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010年7月12日,南非足球世界杯决赛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最终西班牙队战胜荷兰队获得冠军。结合“西班牙和南非两国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7.图1中该自然带的分布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2中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分布及轮廓 B.大气环流的差异
C.地形分布 D.洋流影响
下图是“我国三座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
A.大兴安岭 贺兰山 天山
B.吕梁山 阴山 天山
C.吕梁山 祁连山 阿尔泰山
D.横断山 昆仑山 喜马拉雅山
9.造成②山地两侧不同山坡带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 C.海拔 D.纬度
下表中序号①至⑥为我国六座城市。据此,回答10~12题。
(单位:℃)
序号 一月均温 七月均温 年均温
① -0.3 27.3 14.2
② 4.7 29.3 17.2
③ 13.3 28.4 21.8
④ -2.9 26.6 12.7
⑤ 2.1 28.3 15.7
⑥ 15.8 28.8 22.9
10. ⑥→⑤→④城市一月均温的变化体现了 (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1.①→②→③均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影响它们年均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人类活动
12.与④、⑤、⑥相对应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 )
A.成都、武汉、杭州 B.石家庄、合肥、香港
C.郑州、西安、兰州 D.长沙、郑州、广州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13~15题。
13.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5.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植被①表示 ,这类植被分布地区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
(3)图中洋流对②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17.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 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需掌握两大要点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规划指导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习方法
- › 高三地理复习:区域地理复习
-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规划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选择题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综合题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选择题练习
- ›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解答题
-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理图像
-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及知识点提纲
- › 2014届高三地理上册期中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