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航
1、首页2、非选择题【摘要】大家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大量练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40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读图1,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的最低一级是
A.地月系 B. 总星系 C.银河系 D. 太阳系
2.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 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维持地表温度 ②无线电通信中断 ③潮汐现象 ④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某地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计划在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5千米的指定山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回答5~7题。
5.出发前每人配发随身用的地图,应选用的比例尺最适宜的是
A.1:200 B.1:10000
C.1:200000 D.1:1000000
6.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山区宿营地选址,应优先考虑选择在
A.等高线重合处 B.等高线密集处
C.等高线稀疏处 D.等高线闭合处
7.如在山谷中突遇泥石流,他们应尽可能选择
A.沿山谷谷底向较高处逃生 B.沿山谷谷底向较低处逃生
C.向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逃生 D.向与等高线垂直的高处逃生
8.除窗户的面积外,决定正午时分屋内被阳光照射面积大小的因素有
A.昼夜的长短 B.海拔的高低
C.日照时间的长短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
A.是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B.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伤害
C.有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D.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读图2“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0~12题。
1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②-④
11.影响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作用是箭头
A.① B.② C.③ D.④
12.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
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图3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图4为“某月4~10日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7题。
图3 图4
13.图3中①②③④四地附近,可能出现图4所示天气过程的是
A.① B. ② C.③ D. ④
14.图5中能反映图4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的是
图5
15.①处与④处最大气压差值(P:百帕)可能是
A.34
16.图4中最大气温日较差出现在
A.7日 B.8日 C.9日 D.10日
17.关于甲、乙两地风的不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的风寒冷 B.乙地的风温暖
C.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D.甲地风向为偏南风
读图6,回答18、19题。
18.给北京带来秋高气爽好天气的天气系统是图中的
19.秋末冬初,给北京带来降温和寒潮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A B.B C.C D.D
读图7“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20~22题。
20.关于图7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21.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7位置时
A.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B.欧洲西海岸温和少雨
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非洲热带草原进入干季
22.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图8中的
图9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a→b→c→d B.b→c→a→d
C. c→a→b→d D.d→a→b→c
24.水循环中的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活动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25. 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图10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6~28题。
26.图中所示的地质构造有
A.地垒和地堑 B. 断层和褶皱
C.高原和平原 D.陡崖和冲积扇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③处为风力沉积而形成的平原
C.④处为背斜构造
D.⑥处地壳最不稳定
28.关于图中所示河流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处河段水资源最为丰富 B.从①处到⑤处河流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大
C.⑤处的径流季节变化比③处稳定 D.⑤河段在丰水期易出现洪涝灾害
我国黑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在公元1719-1721年间,曾先后喷发数次。据《宁古塔记略》中记载:“于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水荡周围三十里,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为黑石、硫黄之类。终年不断,热气迫人三十余里。”读图11回答29~31题。
图11
29.形成“黑石”的物质来自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0.飞出的“黑石”属于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侵入岩 D.岩浆岩—喷出岩
31.下列关于岩石形成和相互转化的正确叙述是
A.甲类岩石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
B.甲类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乙类岩石
C.乙类岩石可以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
D.丙类岩石经过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 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 ›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 › 高中地理试卷大全
- › 高中地理模拟试题练习
- › 高中地理试题及答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 高中地理选择题练习
- › 高中地理试题汇编练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题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 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 › 高中地理复习: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意义
- › 高中地理复习:地质地形知识点小专题
- › 高中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常见概念
- ›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地球在宇宙中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地理模拟试题集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