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文言文赏析高中文言文赏析之齐桓晋文之事» 正文

高中文言文赏析之齐桓晋文之事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文言文赏析   阅读:8465
概要: 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本文中的知识要点一 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 通“ 欤” , 语气词, 表疑问3、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7、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 通 途 , 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 通 诉 , 控诉、控告10、无不为已: 已 通 矣 ,语气词, 表示感叹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 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
高中文言文赏析之齐桓晋文之事,标签: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kmf8.com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本文中的知识要点

一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 通“ 欤” , 语气词, 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 通 途 ,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 通 诉 ,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 已 通 矣 ,语气词, 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四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五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文言文赏析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文言文赏析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赏析之齐人有一妻一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