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古诗词大全高中古诗词:词的对仗学习» 正文

高中古诗词:词的对仗学习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古诗词大全   阅读:8491
概要: 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对仗: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
高中古诗词:词的对仗学习,标签: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词,http://www.kmf8.com

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对仗: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

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铸)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

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

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在一般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一般说来,词的格律与诗律相比,更高级、更严格、更复杂,但是又有较多的机动和变通。如何学会机动和变通,从苛繁的束缚中争得自由,这是需要下点工夫的。近代和当代的词学界曾有人指出《词律》、《词谱》的局限性。王力说:"《词律》有呆板处,又有错误处。呆板处是因为某词只有一二首参考资料,不免就把平仄的规律定得严些;不知假定作者增加,情形也就不同。试看《满江红》,《念奴娇》和《水调歌头》等词,作者既多,《词律》也就定得宽了。"(《汉语诗词律学》704页)前面介绍的三本现代人所编的词谱,都是从《词律》中摘编出来的,难免也有这种局限性。我们学习词的格律,既要仔细研究它的规则,还要了解它的变化。有一本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在毛主席生前发表的27首词中,指为未完全符合平仄的即达13首之多。看来作者是纯按《词律》对号入座研讨毛词律的。其实,毛泽东词律的造诣胜于诗律,那些所谓平仄不符者,正证明他敢于和善于机动和变通。其所以能如此,由于他既精通词律,又博览、精研前人作品。我们要想学会填词,既须守基本规则,又须善于会机动变通;尽可能使格律服务于词的意境,而不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要做到这程度,读点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必要的,但主要还靠两条:一是多读前人作品;二是勇于创作实践。

以上就是“高中古诗词:词的对仗学习”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www.kmf8.com

上一页  [1] [2] 


Tag:古诗词大全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词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古诗词大全
上一篇:高中古诗词: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