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 正文

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682
概要: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kmf8.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案孙文[学习目的]1、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意图。[要点难点]1、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5、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介绍课文及背景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
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标签:高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kmf8.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案

孙文

[学习目的]

1、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意图。

[要点难点]

1、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

5、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介绍课文及背景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书序

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1、学生自读,翻译;

2、学生质疑

3、小结归纳

(1)通假字:

菁—— 唱—— 已——

(2)重点实词

役:

加:

徒:

(3)重点虚词

为:①余为斯序:

②并以为国人之……:

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④以辛亥……为最:

⑤草木为之含悲:

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于: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⑤而君幸于赵王:

(4)词类活用

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5)特殊句式

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6)找出文中表示“这”的意义的词:

(7)找出表示时代的三个词并解释

第二课时

四、分析文章内容、层次

1、层次与内容

第1段(第1自然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冈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申述未能及时为烈士建碑立传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没的种种情况,抒发对烈士无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进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艰辛,勉励国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略》,为实现先烈遗志而作出贡献。

2、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

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励与召唤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文章最后一句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这句话的着重点是“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为了强调主要目的,作者既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可传世而不朽”,又从反面论述——“否则不能……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与武昌之役并寿 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 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1、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的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

六、写作特点

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此为一“痛”,痛悼也。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土“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为二“痛”,痛惜也。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此为三“痛”,沉痛也。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间(讨论“思考和练习一”)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

§1、抒情为主(记叙、议论)

§2、记叙为主(议论、抒情)

§3、议论为主(抒情、记叙)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间,确实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冈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存不朽的。“斯役之价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二语文教案:离骚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