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正文

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587
概要: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kmf8.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目标引领】基础目标掌握理解文中词语:骇人听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等。发展目标1.了解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2.掌握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包容并接受西方文化。【过程记录】一、预习1.识记字形至高无上—礼尚往来绝无仅有—决不 盛气凌人—陵园2.识记词义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3.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二、学习1.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 东方科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应以怎样态度对待东方科学?三、质疑1.思考:“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这句格言包含了哪些真理?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四、训练(一)知识识记1.根据汉字写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覆
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标签:高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kmf8.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目标引领】

基础目标

掌握理解文中词语:骇人听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等。

发展目标

1.了解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包容并接受西方文化。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形

至高无上—礼尚往来 绝无仅有—决不 盛气凌人—陵园

2.识记词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 东方科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应以怎样态度对待东方科学?

三、质疑

1.思考:“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这句格言包含了哪些真理?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根据汉字写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覆辙( ) 盛气凌( )人 骇(  )人听闻 (jué)无仅有

2.解释成语

骇人听闻

气势汹汹

盛气凌人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是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 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要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精神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句中“这一点”指什么?“可能”与“确实”是否矛盾?

2.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所选文字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学常识 乔治•萨顿(1884—1956), (国籍)科学史专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 。

【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最新一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