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实验小学 陆佩香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是一种必然现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观念的影响,人们谈“错”色变,视错误为“洪水猛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的表现虽有所改变,课堂上粗暴的大声训斥已然绝迹,但细细品味无一例外地对错误的态度依然摆明了是“拒绝”。
“正确的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的一定是一种创造”,每一个错误都是有根有据的,其中必有合理的地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86页上有这么一组题
算一算,比一比:13×4 16×4
14×3 14×6
这道题很普通,目的很明确,因而备课时也就没有构成我思维的兴奋点。
课堂上学生完成第一组题后,我组织校对答案:
师:13×4等于多少?
生:13×4=52。
师:那14×3等于多少?
部分学生大声高喊:也等于52,一边说一边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笑容。我不吱声,对于这类简单问题,相信他们自己有判断正误的能力。果不其然另一种声音逐渐响起:14×3不是等于52,而是42。一时间教室里安静了下来,细心的同学拿起笔又算了一次,先前那些“自以为是”的学生也拿起了笔。
“咦,怎么回事?14×3真的等于42。”性急的黄钟凯一边挠头一边自言自语。
师:(趁热打铁)你们有什么话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我发现这两道题像“双胞胎”兄弟,长得差不多,但计算的结果却不一样。
生:我们以后计算时要看清数字,不能抄错。上次考试时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不过这次我做对了。
生(不好意思):我刚才是看到了两道题不一样,但我以为两个数字虽然换了位置, 可能和加法一样,结果不变呢!其实这是不对的。
师:虽然你做错了,但能从乘法迅速联想到加法,说明你很爱动脑筋,应该表扬。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里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敢于呈现自己想法的勇气。
我接着又出示第二组算式,原本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认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没想到事情却有了意外的变化。
师:16×4=64,那14×6等于多少?
答案肯定不是64,所有同学都在认真计算。
过了一会儿,常能有意外之言的杨焕洲举起了手:“14×6=84,但一开始我以为是54呢!”
不待我作更多思考,又有很多同学附和他的回答:“我也以为是54。老师你看,前面一组算式中第二题的答案比第一题少10,所以这一道题的答案也应该比64少10呀!”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寻找规律的科学。”孩子们的表现真是让人高兴!虽然这种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不完善,也并不科学,但无疑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可喜的。
师:我发现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很爱观察,善于思考,能自觉地寻找规律,并想办法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老师还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像这样从一组算式中发现的规律就一定正确吗?
有了刚才一系列“猜想 验证 发现错误”的活动体验,学生大多都感觉到像这样寻求规律的过程并不科学,确实应该多观察几组现象,然后才能确定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原本需要教师反复强调才能形成的认知,学生自己体验到了。
“是不是真的没有规律了呢?为什么第一组算式间相差10,而这一组里相差20呢?” 教室里都在悄声议论着这样的话题。
经过一番热烈的小组讨论,几只小手慢
慢举起:“老师我觉得还是有规律的,第一组算式里3和4相差1,算到的积十位上也相差1;第二组算式里4和6相差2,积的十位上也相差2。”学生的情绪被点燃了,眼神也由刚才的迷茫逐渐转为清澈,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还真是这样。”“是的,是有这样的规律,她说得没错。”“别着急,还不知道其他算式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还没等我作任何评价,学生已经着手开始验证了,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俨然是一个个数学家在进行严肃的研究活动。不多一会儿,教室里再次沸腾。“他的规律是正确的。我算了14×8=112,18×4=72。4和8相差4,所以你看112和72正好相差40。”“我也是的,我算的是12×9和19×2它们相差的是70。”
就在大家准备给这个规律冠之于“二(2)发现”时,一双怯生生的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写的算式怎么不一样?24×5=120,25×4=100,4和5相差1,应该两个积相差10才对呀,这里怎么相差的是20呢?”
刚才还为之欢呼的规律又受到了新的挑战……
笔者也曾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圆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索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进行交流,有一组学生这样回答“我们组测量的是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我们量到它的周长是6.28厘米,所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你们小组合作得很好。还有哪个小组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数据”没有任何异议,也许感觉到了不真实性,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许认为没有追究的必要,于是“笑纳”了学生的投其所好。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发现错误?这“6.28厘米”真是测量出来的吗?很明显这是通过计算获得的数据,这学生的回答是方法性错误,是有意之错,隐藏在背后的对学习不负责的态度,是投机取巧的心态与意识,这比单纯的知识上发生的错误更具教育的价值。教育首先育的是人。对这组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妨作如下处理,“你们测量的很准,请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读出6.28厘米的?”由此引导学生感受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形成求真务实的品性。
错误,每天都在发生,这笔丰富的教学资源你有效利用了吗?善待每一种错误,及时有效捕捉其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并做改进,当他们“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歌德)。
<
- 错误,你有效利用了吗?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错误,你有效利用了吗?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错误,你有效利用了吗?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错误,你有效利用了吗?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错误,你有效利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