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强烈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道路被毁,河水泛滥,湖泊淤塞,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一年来,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下,积极重建家园,一个新汶川正在中国西部崛起。
13.人们要防治某种流行疾病,必须先了解它的特性。根据本文内容,概括H1N1流感病毒具有哪些特性?(4分)
14.第三小节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为了说明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之广,本小节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3分)
15.“随着人们对这种凶险的流感疫情的了解,预防和治疗工作就刻不容缓了 。”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觉得应该插入 段和 段之间最合适( )(写序号,2分)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⑧和⑨ D.⑨和⑩
1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任选一句)(2分)
①人际传播。美国和墨西哥的所有患者绝大多数并未接触过猪。
②在人际传播时,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这次新型猪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
③在24日下午开始的数小时内,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可能是因为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正在减弱。
17.面对当前席卷全球的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有的人惊慌失措谈虎色变,也有些人因为我们中国目前还没人感染就抱无所谓态度,请你联系本文内容,参考文章后面的链接资料,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建议。(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5分)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8.简要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19.本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出其余两件事。(4分)
答:(1) 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
(3)
20.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答:
(2)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答:
2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2017年建邺区初中毕业生语文一模试卷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攻略
- › 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 ›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重视“两件大事”坚持“三个为主”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着重了解七大考点
- › 201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
- › 2017高考地理备考指导:解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017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地理试题
- › 201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 › 2017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河流专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建邺区初中毕业生语文一模试卷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建邺区初中毕业生语文一模试卷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建邺区初中毕业生语文一模试卷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建邺区初中毕业生语文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