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ww.kmf8.com小编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准备了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点击文章参考复习,提高同学们答题的能力,在中考时能发挥最好的水平!
一、文学常识
1. 课文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2.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理解性默写
1. 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 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 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7. 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8.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 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 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 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三、简答题
1. 概括每段段意:① 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② 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 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④ 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 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5. 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6.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 › 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世说新语》
- › 中考文言文一词多义总结(30个)
- › 中考文言文《和氏》全文详细翻译
- › 中考文言文《离骚》全文详细翻译
- › 中考文言文《张骞传》全文详细翻译
- › 中考文言文《象》全文详细翻译
- › 中考文言文《口技》全文详细翻译
- › 中考文言文《徐大理》全文详细翻译
- › 初中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 ›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 ›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出师表》
- ›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